小时候看父亲喝茶,很是享受,自己也捧过茶杯大喝一口,却发现苦涩难饮。这个寒假,因疫情延期开学,学校要求我们自己为孩子录制微课,陌生的方式和较短的时间,让我心里立马有些抗拒,而确实,这过程有些“苦”!
三年级语文教科书是新改编的,我们手中没有教材、教师参考书,网上虽然能找到一些课文,但由于编排、目的不同,用处不大。所以,录一节微课就得靠自己先读透课文,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本书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学情自己设计教案,再寻找素材制作课件,一切妥当,还得学习录课。为了保证质量,录好的课还要经过几轮过审,修改,最后再与学生见面。每一节微课诞生,都属不易!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录课,明明“万事俱备,只待录课”时,却不想录课总遭遇NG。比如遭遇屋外的车声杂音,家中孩子非跑来让妈妈抱,录课中一个小小的口误,电脑中弹出的广告,播放课件时某一个地方忘记同步……难怪我们一些老师原本声音温柔动听,录出来却有些沙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师们也是使出各种高招奇招:有的向邻居借高端电脑,有的立马买录课耳机,有的在凌晨起床录课,有的在地下车库打雨伞录课……
相比一周审18节课,并要与录课老师反复沟通修改的宁老师相比,我的工作量算很轻松了。我录了3节微课,和同年级的老师们一起磨了25节微课,又帮四年级老师们审了5节微课。
虽说“轻松”,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还有其他工作,加之在家里办公,两岁的小儿子总缠着我。好在智能手机可以解决不少问题,除了可以利用它读教材、查资料、写教案,我制作课件的图片也可以提前搜集修改好。老师们的微课,我也在手机上看。这样,我便挤出了各种点滴时间工作,我可以在抱小儿子睡觉时写教案,可以在做菜、吃饭时看微课……当然,最好的时候还是在深夜他们睡着后,躺床上工作!
这本是件苦事,做着做着,我却从中品出了一些如茶般的美妙滋味。
“微香”
电子信息技术一直是我的短版,而网络微课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相关技术。为了录好课,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学安装录课软件,解决视频格式问题,解决视频杂音问题,学习用腾讯会议。虽然这些都是入门的知识,但一番努力下来,对我也是一点进步,也尝到这个新领域的便利和价值!
“清爽”
录好微课,便有可以回播看看自己的课。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一听,就发现出自己平时发现不了的一些问题。比如,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节奏稍慢,句末的一些字声调发音没到位,讲课抑扬顿挫的感觉还不够。
“浓醇”
在看其他老师微课之前,我一般会先读读课文,思考思考,如果是我上,我大体会怎么上?看微课,我一般会看两遍,第一遍先整体了解整个设计,了解上课老师的意图,第二遍细细看,看看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如果我是学生是否有实在的收获。有的地方一时拿不稳,会暂停下自己琢磨琢磨,把自己当成学生体会体会。磨课交流时,再看看其他老师的建议。这个过程很充实,我也感受到了愉悦——我在团体中是有价值的,我的存在帮助到我的同事,我们的努力让微课在一次次修改中越来越好!
“回甘”
“磨”或是“审”课,也逐渐让我在其中品出了“甜”。平时外出学习,还得寻找机会,换课还课,舟车劳顿……而这样的课,我们随处随时可看,多看看这样的课,收获不一定比听名师的课少!
在这些课中,有精读课文教学课、略读课文教学课、想象作文指导课、看图写话课、古诗教学课、寓言教学课……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课型算得上视觉与脑力的大餐,让我能有机会去对比思索。而有些类型的课是我的弱项,恰好有机会多学习学习。
再者,同样的课文不同的老师上又有不同的风格。在这一趟磨课之旅中,我很容易就找出需要我提高的地方:第一,我做PPT的技术还应提高,有的课件还可以插入音频、动画,一些文字内容出现在背景色块中看起来很美观突出,内容移动、字体变色在一些教学中比较实用。第二,我近年来在教学中更关注实效却逐渐忽视了趣味性,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演一演”、“猜一猜”、“玩一玩”等,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学习效果。第三,我还需要增强拓展意识。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拓展了各种内容,比如字理知识、课后链接、作者知识、写作背景、对比阅读等…这些内容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文课堂,链接校外生活。
网络微课,无奈之苦,苦中作乐,其乐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