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爱心与教育》手记(二)后进生的转化,从中学到了很多转化后进生的方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后进生应该是班上最令人头疼的群体,他们往往思想品质差、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老师头疼家长发愁,可以说是教育工作中最难啃的骨头了。李镇西老师从转化后进生的指导思想、对后进生的认识及转化、和万同的故事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剖析,理论联系实际,实用而有效。
转化后进生基本的教育思想应该是充满“民主、科学和个性”的精神,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其次是在批评教育问题上讲究师生平等,做到用心灵赢得心灵。李老师分享了十种后进生的教育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这些都是李老师在和学生的相处磨合中总结出来的具体做法,特别是在后面“和万同的故事”一章中,具体写了这些做法取得的效果。
其中,另外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一天一填家校联系本,带回家给家长看。首先要在班上给自己找一个“帮助人”,即最信任的人、表现比你好、坐在你附近,监督自己表现并提醒改正,由帮助人每天把后进生表现写在家校联系本上,带给老师和家长。另一个是一周一填填报喜单,把后进生本周的进步都写在报喜单上,带回家给家长报喜。这两种方法巧妙地利用同伴和家长的力量帮助后进生转化,同时也加强了家校沟通,协同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其实,大部分后进生都有犯循环错误,旧病复发等特点,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教育主动权交给他们,引导自己从“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持续进步的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