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三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如何觉察情绪、接纳情绪和理解情绪,今天的文章跟大家分享如何调节情绪,还记得在前面文章提到的,接纳自己的情绪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吗?接纳情绪就是不评判、不压抑、不忽视自己的情绪,接纳情绪意味着接受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也许不喜欢这些消极情绪,但是我们可以接受自己有这些情绪,并在这种状态中,寻求改变的可能,而在接受情绪的状态中寻求改变的可能就是指,我们去调节的自己的情绪,从而激发出更有建设性的行为,那怎么调节呢?
再一次请出我们的冰山模型,客观事件使你产生了情绪,情绪会驱动和影响行为,而情绪的背后会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的背后还有你的期待和渴望,那么我来邀请来思考一下:
第一个问题:你的情绪是由什么引发的呢?你可以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当然是由客观事件引发的呀?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同样一个客观事件前,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呢?
是的,我们的情绪不是由客观事件引起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认知和想法及客观事件共同引起的,那同一个事件,因为有不同的认知所以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呢,当我们提到调节自己的想法,那么就从升级自己的想法入手。
这里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心理学大咖及他的理论,他就是美国著名的应用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在心理学领域他排行老二,而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排名第三,由此可见他的影响力之大。他请出了情绪ABC理论对于应用心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里的A是指客观事件,B指的是信念和想法,C指的是结果,可以理解为情绪以及情绪带来的结果,那你一定会发现,这和咱们提到的情绪冰山是不谋而合的,情绪ABC理论指出,不同的B(信念和想法)会引发不同的C(结果)。

举个例子:
A(客观事件):我常常帮助一个同事,当我向他请求帮助,却被拒绝了。这样的案例在职场中我常常遇到。
B(信念和想法)和C对应的结果:遇到这样的事儿,你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
第一种:我帮过你,你也应该帮我呀 ,这时候的情绪是愤怒的
第二种:我好难,我是孤立的,无助的,这时候你的情绪是委屈的
第三种:你是坦然的,因为你认为每个人都有拒绝别人的权利,也许对方有说不出的理由呢。
所以,我们来画一下重点哈:
人们常常认为:人的情绪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引起的,即A引起了C。
实际上:诱发事件知识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发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更直接的原因。
所以阿尔伯特认为:人的消极情绪背后常常有一个非理性信念。那么非理性信念就是我们处理情绪的关键信息。那么我们怎么识别情绪背后的信念、想法,是不是非理性信念呢?
阿尔伯特给出了非理性信念的三种典型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夸大糟糕的想法。咱们一一的看一下。
一、绝对化的要求
人们可能会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有些事必须发生,或者必须不发生。这些要求可能是针对其他人的:例如:男朋友必须无条件的对我好。或是针对自己的:我必须让周围的人都喜欢我,那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实际上都是一种苛求,当我们秉持,某些事情必须发生或者不发生的信念时,当现实情况不符合时,消极情绪自己就发生了。
我也概括了在职场中可能会出现的绝对化要求,你可以对照自检一下:
对被人的要求:
1、老板必须公平对待每个人。实际上绝对公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资源有限,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2、我提出要求的时候,同事应该积极地响应我。其实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当认为这件事没有你的那么重要,不积极响应似乎也情有可原。
3、我这么努力,别人应该认可我。其实,大家都很努力,别人认可我,是因为我能创造价值,而不是因为,我仅仅在努力。
4、我能做到的事,别人也应该做到。
对自己的要求:
1、我必须成功,不能失败。那其实呢,谁都有可能失败,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勤奋努力,但也应该能承受失败。
2、这次职级评审评审我一定要过。
3、我是个成熟理性的人,我不能有消极情绪。其实呢,每一个都有消极情绪,我们不评判不压抑自己的情绪才是化解情绪的开始。
以上就是我讲的第一个非理性信念:绝对化的要求。
二、过度概括。
人们有可能以偏概全,把“有时”会发生的事概括为“总是”发生的事,把一个特殊的事件概括成一个普通的事件,从而给自己带来困扰。比如:我一不小心扭了脚,于是会想,我怎么总是这么倒霉。这么想这回越想越郁闷。亦或是,男朋友约会,不小心迟到了,你会想:你怎么一点都不重视我。总是这么倒霉,男盆友一点儿都不重视我,这些是事实吗?显然不是,但在那个时候,我们不会怀疑自己的逻辑出了问题,我们只会被自己的想法引发一波又一波的情绪。
回到职场,“过分概括”非理性信念,可能会表现为:
对自己:
我这件事情没做好,我太没用了。但其实呢,一件事情没做好,并不能说明我是没价值的。
对别人:
老板说话太不留情面了,好老板应该照顾下属的情绪,我老板不好。但其实呢,说话直接或是不直接,并不是老板好不好的标准,也许有的人喜欢说话直接的老板,知识我不喜欢而已。
以上就是我们讲到的第二个特征:过分概括。
三、夸大糟糕的想法
人们可能会从一件糟糕的事情开始延伸,设想因此而引起的更糟糕的结果,过分的夸大负面结果。例如:我考不上大学,一切全完了,这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前途了,你看,这就是从一件事情不断升级,结果无限的夸大。
那在职场中,也有几种典型的“夸大糟糕的想法”比如:
1、这件事做砸了,老板肯定对我特别不满意,完了,估计我在这个公司没啥发展了。但其实呢,老板不会以一件事情论英雄,这件事情已经做砸了,不如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不在犯同样的错误。
2、这件事是这个项目中最关键一环,结果出岔子了,哎,这个项目全完了。那我们回来想想,这个项目最关键的一环的确很重要,那是不是整个项目全完了呢,不一定吧,也许我们还能想想怎么补救,拿不到满分,至少还能拿一个及格分吧。
在我刚刚举的例子里,那些不断被夸大的糟糕的结果,其实都不是事实,可是在情绪产生的那个时刻,我们把他当成了事实,从而引发一波又一波的强烈的情绪。
那我们如何将“非理性信念”升级呢?
前面我们讲到,觉察是情绪管理最重要的起点,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这里,当情绪到来时,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情绪有多荒谬多不符合实际,所以我们得给自己一点空间,把情绪背后的想法揪出来,写下来,盯着它看。当你看着看着,你就会发现这些情绪的不合理之处了。
我们可以通过一下三步来实现这个过程:分析自己情绪背后的信念→自我反驳→建立新信念
一、分析自己情绪背后的信念
将自己情绪写下来,问问自己,我的情绪是非理性信念吗?这些信念是否符合刚刚讲到的三个特征?
1、是绝对化的要求吗?
2、是过分概括吗?
3、是夸大糟糕的想法吗?
举个例子:回到小扬的故事
小杨情绪背后的“想法”是什么?符合“非理性信念”的三种特征吗?
● 好老板应该像大鹏那样,给我充分的授权,不要纠结于细节。-绝对化的要求
● 林琳太抠细节了,她不是个好老板。-过分概括
● 我只能强忍怒气跟这样的老板相处,我什么都做不了。-夸大糟糕的想法
● 我顶撞了老板,以后肯定没办法相处下去了。-夸大糟糕的想法
二、自我反驳
当我找到这些想法,并识别这是非理性的信念时,我们就可以进入第二环节,自我反驳,不放问问自己:
1、支持我这种非理性信念的证据是什么?与社会现实相符吗?
2、我的信念符合逻辑吗?
3、支持我这种非理性信念的做法或把我带向何处?有利还是有害?
4、情况真的糟糕到极致了吗?
三、建立新信念
在自我反驳的过程中---
我们会渐渐发现自己原有的想法的不合理之处,逐渐形成新的、更有建设性的理念。
再次回到小杨的故事
假如小杨做了以上练习,小杨可能会有以下新的信念。
● 没有完美的上级,林琳不算个典型的好老板,但也不算差。
● 上级和下级都有义务和责任去适应对方,但作为下级,我们没办法要求老板一定要适应我们,最好的选择,是从自己做起,学着找到和老板沟通的最好方式。
● 我可以尝试告诉林琳,什么样的沟通方式会让我更受鼓舞。
我把上述的这个过程叫做锻炼“快乐的肌肉”。
第一,和练习肌肉一样,你需要时间,也需要持续的刻意练习。
第二,肌肉是有力量的,而思维和信念同样有力量。持续有觉察的锻炼,我们的信念也会增强,也许有一天我们遇到类似小杨的情况,也会一笑置之了。
小结一下:
● 管理情绪,需要从升级“想法”入手
● 通过刻意练习,你可以形成更有力量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体系,从而拥有快乐的肌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