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医生后,已经习惯了收到这样的微信:
老师,我最近不想吃饭,怎么办?
老师,我老公最近腰疼,怎么办?
老师,我肚子疼,有没有什么药可以吃?
……
最近就经常遇到问我不想吃饭,肚子疼,拉肚子、痛经、肩颈疼痛怎么办的。详细问了情况之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处理的办法,但是都会加上一句:注意保暖。
然后他们的表情就是这样的。
听进去的朋友,照做后自然会发现自己的身体有所改善,比如,痛经的因为喝了姜汤水或者贴了暖宝宝,改善很明显的;比如肩颈不适的,听了建议,空调室内披上披肩,并且配合运动汗出后,肩颈又舒服了;时不时拉肚子的,艾灸配合忌口改善了....所有这些夏季常见的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几乎都是在经过一个“温暖”的过程之后得到了改善。
炎炎的夏日,却被告知寒气重,要注意保暖,没毛病吧?!是的,没毛病,夏季是要注意“保暖”。只是这个保暖,保的是身体内部的暖。
身体内部需要保暖吗?恒温36.5度左右,无论春夏秋冬,怎么保?不可能吞火吧?身体内部是需要保暖的,只是不是保的皮肤的暖,不是让你穿很多衣服捂着,我们中医叫保阳气。
中医学是从实践中总结发展而来,也就是先有了临床实践,然后总结其规律,汇成理论,然后再用这个理论指导之后的实践。古人对于理论的构建,是基于当时对事物的认识。就像当代物理学家们一直试图找到这个宇宙运行的本质规律,试图找到一个“公式”去解释世间的一切一样,古人也希望找到一些固有的规律去解释这个自然界中的一切。
通过在漫长时间的观察、归纳、总结,古人把“气”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就是生物体气化运动的结果。一旦气化作用停止,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气”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在实际应用时,也许我们可以试着想想我们现在并不陌生的组成生命体的“细胞”、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当然,“气”的范围可能会更广,普适性更高。
阴阳概念的产生,最早是一种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揭示的是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古人找到的可以解释世间一切变化的“公式”。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一种形式,自然也是要遵循阴阳变化这一规律的。所以,中医学将阴阳的概念引入,结合之前气的概念,衍生出了一套适用于人体生命活动的理论。
将气分阴阳,把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气称之为阳气,把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称为阴气。内经有讲“阳化气,阴成形”。为了加深对阴阳的理解,我们可以将阳气看做是一种动能,阴气看做是动能的物质基础。只有当动能充足,承载动能的物质基础充足,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才旺盛。
阴阳这两者相辅相成,既是生命的两个面,同时又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活力,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但是在人体内部阴阳之中,我们依然强调以阳为本,将阳气作为生命的主导:“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可以理解为,人体既然已经成型,属于阴气的物质基础就已经存在,所以于后天而言,阳气是持续的动能。物质基础不会轻易消散,但是阳气却很容易耗伤,所以对于阳气,我们不会担心其过量,只怕其不足。
夏季阳气很旺盛,为什么人体却偏寒,需要养阳?
夏季的热是由于太阳的直接照射而来,由于地表温度的上升,地下的温度相对而言就比较低,这和冬天恰好相反。所以,即便地下温度一直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但是由于外界温度的变化形成“冬暖夏凉”的错觉。人体可以看做一个小生态,内部体温的恒定就跟地下恒温一样,在正常的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夏天的时候,人体皮肤表面由于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感觉很热,这时内部相对而言就偏凉一些,所以我们说,相比较而言,夏天人体内部是偏于虚寒的。加之现代生活环境的改善,冰箱、空调、缺少锻炼的工作模式,满足人类欲望的各类饮食等等,都进一步成为身体更为寒的影响因素。夏天的我们,身体内部的阳气要不因为太过舒适的环境让其处于抑制状态,要不由于不当生活习惯而消耗太过的,所以,现代的人其实比古人更需要“养阳”。
夏天如何养护我们的阳气
1、好好休息。是指夜间的安眠。睡眠是很好的“补阳”的方式,我们所谓的“充电”,就是讲生命需要的动能经由睡觉时候储存、收敛。夏季白日很长,人体的阳气也是由于季节的变化,处于外放状态;所以为了保证白天的精力充沛,我们也可以午睡一会儿。
2、饮食不可太贪凉。夏季炎热,吃点清凉解暑的东西无可厚非。但是,切不可太贪凉。之前已经说过,夏季我们的身体内部相对而言要凉一些,由于夏季气血也是往上往外走的,所以内部相对于也会有点虚,是一种不足的状态。最明显的就是咱们的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嘛。而太过寒凉的东西最直接的就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受影响,我们会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会不能正常代谢,引起便秘或者腹泻;影响湿的排泄,夏季本来也是多湿的季节,所以就可能出现身体倦怠无力;气血生化不好,就会头晕,气虚血虚,女性的话容易引起月经不调.....
3、环境温度不宜太凉,适当出点汗有益身体健康。夏天我们一直在谈不要中暑,所以一到夏季,跟“避暑”、“清凉”有关的是大家热烈追捧的。但是,我想很多人都忘了“大汗淋漓”是怎样一种畅快了。夏季,就是一个需要出汗、并且借由出汗带走一些寒湿、带走体内一些垃圾的最佳季节,如果只是一味地清凉,失去这种出汗的机会,私以为这是一件值得遗憾的事情。一定程度地感受夏天的热烈,一定程度地出点汗,在温度中感受全身气血的流转,感受生命能量在体内的游走,真的是一件畅快的事情。
4、戒焦戒躁。在夏天炎热的时候,我们常说一句话:心静自然凉。这不是一句安慰性的废话,这是真的。即便是在同样环境中,能静的下来的人,心情愉悦而不焦躁的人,往往更能承受热的侵袭。夏季的静心,也是养心的一种方式。安静,平稳呼吸,不焦躁,心就稳,不会急。我们说的心慌、焦急,都会伴随心率的升高,心率一高,心脏泵血就会增加,心脏本身的负担增加,同时增加的泵血也可能引起血压升高,气血一升,会觉得热,觉得头晕等等。所以,夏天时刻提醒自己佛系一点,咱们一起“心静自然凉”。
学习中医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有时候理解中医的一些观念说辞,就必须跳出固有的医学认知模式,跳出对本身的一个关注,需要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以第三者的眼光去观察。你把自己看成一个人,可是要把中医运用到人身上的时候,你就不能只看到这个人,你得把人放在这个世界来观察。所以,学习中医,只看书不行,得去观察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