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作者: pixiu小品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4-30 21:00 被阅读0次

              ――小品文 PIXIU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耗时10年,最终在作者71岁时写成,标志着托尔斯泰的艺术批判力达到了顶峰。

      小说主要讲述了农奴出身的马洛斯娃姑娘的不幸遭遇。从她如何被一个贵族青年诱奸,到沦为妓女,后来又如何被人诬告入狱,可能流放到西伯利亚。贵族青年得知情况后,深感震惊,决定救她出狱并结婚生活一起,以弥补自己年轻时犯下的罪过。

      我们知道,托尔斯泰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的人生信仰和精神道德的再现。他上大学时,曾学过法律。因此,这部小说主要是围绕男主角为马洛斯娃奔走伸冤的过程,来揭露当时官僚机构的腐败与黑暗,反映人民群众面临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同时,这部作品也被誉为托尔斯泰一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到了晚年,他的思想认识也得到彻底转变与复活,抛弃贵族生活,完全转到广大农民一边。

      为了更好地再现这部作品的魅力,让我们以受害者-马洛斯娃姑娘的口吻,整理出一份自述,然而再展开讨论。下面就是她讲述的故事。

          (一)爱情

      我叫马洛斯娃,今年26岁。16岁时,我爱上了一个贵族青年,然而他诱奸了我,之后再无音信,从此我一步步沦为妓女。6个月前,又被关入监狱,因为有人诬告我犯了杀人罪,目前正等着审判。如果官司输了,就会被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成为一名苦役犯。案子是赢是输?只能听天由命,因为我没有亲人,不可能有人来帮我,为我打抱不平。

      在牢里,一想到过去的经历,我的心就在流血。是他,是当初那个贵族青年害了我,否则我不会走到今天的地步。我清楚地记得,他的名字叫涅赫柳多夫,今年应该34岁。

      接下来,让我从头说起吧。我是母亲生下的第6个孩子,之前她生过5个,虽然她还没有结婚。这是我长大后听人说的。我的母亲和外婆都是达帕诺沃庄园的农奴,庄园归一对地主老处女所有。她们是一个贵族世家,姐姐叫玛丽亚,妹妹叫索菲娅。

      我出生后的一天,老主人看到躺在牲口棚里的婴儿,觉得非常可怜,于是生了恻隐之心,把我收养下来。她们给我起了名,叫卡秋莎。我3岁时,母亲去世。女主人索菲娅想把我当作养女,而她的姐姐并不同意,觉得当女工对待就行。因此,在这个家庭里我的身份半是养女,半是婢女,既受到了一定的优待,又得卖力干活儿。

      到16年岁时,我成了一个大姑娘,会做针线活儿、收拾房间、烤肉、磨咖啡、洗东西,偶尔还给两位女主人朗读书本。人们说:“卡秋莎非常懂事,人长得又美丽出众,看她那对睨斜着的大眼睛,多迷人。”我听了非常高兴,相信除了人品之外,他们还知道我有外貌上的优势。

      这一年,我遇到了一个小伙子,从此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主人家的侄子涅赫柳多夫,一个大学生,来庄园度暑假。不久,我们双方就生出爱慕之情,但谁也没敢说出来。有一天,玩捉人游戏时,他吻了我,我吓得跑开了。不久,老主人就看出了苗头,打发侄子尽快回家。

      后来,涅赫柳多夫参了军。2年后的一天,在行军途中,他再次来到姑姑家。我知道他因何而来。他说:“我们的爱是美好而纯洁的”。我相信这一点,但也非常清楚,我们身份悬殊,不可能在一起,所以一直设法躲着他。

      他原打算住一个晚上,却多呆了好几天。复活节那天傍晚,我和仆人去教堂,他悄悄跟了去。行祝福礼的时候,别人的互吻都是做做样子。可我分明感到,他吻我时呼吸是那么的急促,气息是那么迫近。晚餐后,他一会儿要我送这个东西到他的房间,一会又要那个,我送去就急着离开了,因为害怕他缠着不放。深夜,有人偷偷敲我的门,我掀开窗帘看到是他,吓得退了回去。那晚,我一夜没能睡好,估计他也如此。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既想接受,又感到害怕。 第二天深夜,他又来了,敲着窗户,唤着我的名字,一直不离开,像急疯了一样。没有办法,我开了门。他闯进来,一把抱起我,把我抱到了隔壁他的房间里。窗外,冰雪消融,河水冲刷着磨房边的山谷,哗哗作响,加上冰裂的巨大响动,它们共同压住了那个夜晚所有的不安……

      早晨,他要赶回部队时,塞给我100卢布。他这么做,让我突然觉得受到了耻辱。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补偿”?他是我喜欢的那个人吗?

      涅赫柳多夫离开后,从此再没回来,也没有写过信。5个月后,我怀孕了,肚子越来越遮掩不住,怎么办?一天夜里,听说军队要路过这里,我跑到了火车站,想看看能否找到他。在站台上,一列火车刚刚启动。我顺着窗户奔跑,一个一个地检查着,终于看到了涅赫柳多夫,他正和战友们围在桌边打牌。可是,他假装没有看到我敲窗户,也不认识我似的。火车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大声呼喊,跑个不停。我痛苦极了,因为我真的爱他,又怀了上他的孩子,我要把这些都告诉他。火车很快驶出车站,驶向苍苍茫茫的远方。寒风在耳边呼啸,泪水在黑暗中流淌,我摔倒了,摔在了离车站很远的、泥泞的铁轨边……

      不久,主人把我从庄园撵了出来,因为她们知道了一切,那年我18岁。之后,我来到警察分局局长家当使女,他调戏我,我不答应而被辞退。我需要找一个地方把孩子生下来,于是到了乡下的一个寡妇家,但那个男孩生下不久就染病去世。此后,我不再打听涅赫柳多夫的消息,也把怨恨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我重新回到城市,打算找个安定又适合做工的地方。先是来到一个林务官家,他占有了我,我没得到工钱就离开了;来到姨母家的洗衣作坊,可我已经受不了这样的苦。后来,一位太太请我做女仆,结果她的儿子又来调戏我,我意识到我的美貌成了坏事;后来,我当了一位作家的情人,再之后爱上一个店员,可惜他又抛弃了我;最后,我被人诱骗到妓院,从此当了一名妓女。当时,这个职业是经过政府批准发执照的,我觉得像受到了安全保护一样。

          (二)官司   

      一天,有位40岁左右的商人来到我工作的地方(我不愿意说出“妓院”这个名字)。他喝得醉熏熏的,发现兜里的钱不够,派我去他的房间取钱。为了生出意外,我请茶房西蒙•卡尔京金(男,33岁)、叶夫菲米娅(女,43岁)作证,一起去取好钱,把行里箱和房门锁好,重新回到了客人那里。

      客人为了表示感谢,送给我一枚钻戒,之后开始緾着我不放。我想尽快脱身,他打了我。我把这些告诉了卡尔京金,他给我出了主意:“只要把这些白粉偷偷放到水杯里,他喝下后很快就会入睡,这样你就自在了。”于是,我用了卡尔京金给的安眠白粉,很快就达到了效果。

      第二天,客人再也没有醒过来,中毒身亡,箱里的3500卢布不翼而飞。为此,我和两位茶房均被关入监狱,理由是三人共同谋财害命,我是主犯。就这样,6个月来我一直呆在监狱里,等着正式的审判。

      4月28日,我的案子开庭。没想到,两位茶房推翻了以前的证词。卡尔京金不承认给了我药粉,说是我自己从他的话里得到启发,借机放了毒药。叶夫菲米娅也不再承认她曾经陪我去过客人的房间。警方查明,她在案发后到银行存入1800卢布,但她说这些钱是她和卡尔京金二人工作多年积攒下来的。很明显,他们贿赂了律师,想把责任全推给我。事情变得越来越糟,就这样连客人送我的那一枚钻戒也没有人能证明,变成了我偷的。

      我相信陪审团能够看清真相,同情我。是的,他们经过集体讨论拿出了意见:“马洛斯娃把白粉放入水杯是事实,但不知道是毒药,她没有劫夺钱财的意思。”

      听到这个结论,现场的法官大为吃惊。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吃惊,因为我不懂得法律。很快,法庭作出判定:“茶房西蒙•卡尔京金被发送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刑8年;叶夫菲米娅被处以3年徒刑;马洛斯娃被判处苦役,流放西伯利亚4年。”

      我惊呆了,现场的人都惊呆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结果并不是陪审团想要的,是误判。出错的原因在于:陪审团的成员们都是由各行业临时挑选的代表组成,他们缺乏专业经验,意见书的措词不严密,没有写明“马洛斯娃没有杀人害命的意图,应该无罪释放。”按规定,倘若法庭发现案子裁决不公正,当时可以取消陪审员们的决定。可是,在场的法官并没有这么做。他们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没有任何人予以纠正,只是简单地根据陪审团的意见作出了最终的裁定。

      于是,我被重新送回监狱,等待发落。妓院的女掌班基塔耶娃送了一些钱到女牢,虽然我没有机会亲自感谢她,却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份恩情。因为这是我当时获得的唯一的温暖。

      我用她给的钱,买了私酒,一边喝,一边默默流泪。明明是两位茶房合伙害我,为什么还要判我有罪?

           (三)意外   

      牢里阴暗拥挤,一共有12个女人,3个孩子,最大的才5-6岁。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妈妈把这里当成了家,其实我也一样。

      有3个人对我非常好:费多霞、美人儿和牢房头目-科拉布廖娃。听说我的官司失败后,她们给了我极大的劝慰。科拉布廖娃在牢里卖私酒,与看守关系不错。虽然监狱里不允许喝酒抽烟,但这些东西都是狱卒们弄进来的,因为他们能从中捞到好处。

      法定的探监日一临近,大家都盼着亲人们来,而我是没有这个奢望的,只能在铁丝网边看看狱友与亲人们相见的场面,自己一边抹眼泪,一边为她们高兴。

      不久,有一个人请求看我,一个从来也没有想到过的人。他就是涅赫柳多夫,那个从前诱奸过我的人。听到这个名字,多年前被遗忘的痛苦和愤恨再次涌上心头。

      他来了,讲了他目前的情况,求我原谅他以前犯下的罪过。“原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早来见我?还有孩子在哪,你配知道这些吗?”他说,他就是我的案子的陪审员之一。那天在开庭现场,我没有认出他来,但他认出了我,而且知道我是冤枉的,所以想救我出去。“救我,呸!救出去,再次受骗,对吗?我怎么还能相信!”这些都是我心里想的,但当时并没有对他说,只是默默地强压着心中的怒火。

      涅赫柳多夫走了。我觉得,他来赎罪完全是为了他自己,否则良心上受不了折磨。狱友们却不这么看,“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他已经是一个近卫军中尉,有钱有势又有地位,还想重新做好人,为什么要拒绝这个翻身的机会?再说完全可以利用他一下,能出狱多好。此外,还可以顺便让他帮帮我们,大家都是无辜的。”

      涅赫柳多夫第二次来了,提出了一个我没有想到的问题:他至今没有成家,父母已经离世,他想请求和我结婚。即使官司失败,他也愿意陪我一起到西伯利亚流放。听到这些,我的愤恨又上来了,“也许只有上天知道,他是不是又来骗人,起了什么歹念?”

      后来,他又来了好几次,说他已经请了莫斯科最有名的律师,诉状已经写好,让我签个字就行,他准备马上到彼得堡的枢密院替我去上诉。看他说得那么真诚,那么有决心,我的心一点点软下来,过去积压的愤怒也在慢慢消除。是的,不管是真是假,为什么不乘机利用他一下?我向他要钱,他当场就给了。紧接着,我又给他安排了几项任务。

      1、关于我的案子。我表了态度,“既然地方法院做了误判,你可以替我继续上诉。我不在乎,因为我没有亲人,也没背景,原本就没报什么希望。”

      2、科拉布廖娃是个好人。她有个儿子叫梅尼绍夫,也在监狱里,希望你替这位母亲去男牢看看他。梅尼绍夫是一个纯朴的青年农民,婚后不久,酒店老板拐走了他的妻子。他去找老板讨公道,不久对方的院子就着了火。结果第二天他和母亲同时被捕,警方认为大火是他们母子一起放的。听说酒店老板贿赂了警察,想得到保险赔偿而故意放的火,因为此前他刚保了险。

      3、费多霞也是我的好友。请帮她写一份诉状,顺便递到彼得堡的上诉委员会,申请平冤。谢谢。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对他说“谢谢”。没几天,科拉布廖娃就收到了儿子从男牢送来的问候,这是涅赫柳多夫从中传的话。在监狱里,有一批被误关的犯人,他们的身份证过期了,因而被认定为无身份的流民,已被关了好几个月。涅赫柳多夫找同学马斯连尼科夫(副省长)帮忙,130名犯人全部被无罪释放。这件事在监狱传开后,许多犯人求他帮忙,大家都觉得涅赫柳多夫是穷人的救星。 同时,有人求助他说:“在监狱里找到一位女政治犯。她叫薇拉•叶夫列莫夫娜,女教师,一名将军的女儿。当初,有一名革命者打死了宪兵,她替顶了罪。见到她,她会有事情委托您去办。” 涅赫柳多夫也照办了。

      不久,我被调到了监狱的医院里,离开牢房,做了护士助理。因为监狱里的病人很多,护士不够用。这也是涅赫柳多夫做的好事。此外,他还送来一张老照片,是我和他当初在达帕诺沃庄园时照的。看到照片,我流了泪。要知道,这泪水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高兴才流下的,它勾起了10年前的往事。

      我认识涅赫柳多夫那年,他才19岁,比我大3岁,人很单纯。听说参军后,部队的环境让他变坏了,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后来,他当了中尉,却已经没有了年少时的纯真与善良。其实,他第二次特意来庄园就是为了我,目的和动机已经不纯。后来,他有了情人,她是莫斯科一位首席贵族的妻子,叫玛丽亚•瓦西里耶夫娜,一位美丽富有的少妇。另外,他还有一个恋人-科尔恰金公爵小姐,这位贵族千金一心想嫁给他。但如今,为了我,他已经和情人、恋人断了往来。这些都是涅赫柳多夫向我坦白的。他说他既然想和我结婚,就不应该隐瞒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他不是在骗人,而是在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诺言。我表面上仍旧冷淡怀疑,说实话,内心里却是充满希望和快乐的。他送来的照片,我就藏在身上,时不时拿出来看看。一看到它,就觉得特别温馨;一想到10年前我和他在达帕诺沃庄园曾经度过的那个夏天,心里就暗自泛起说不出来的幸福和希望。

      在牢里,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假如我得救了,该怎么办?同意和他结婚,生活在一起吗?”

          (四)上诉

      接下来,让我说说涅赫柳多夫到彼得堡的情况,这些都是他后来告诉我的。

      他住在了姨母家。姨母卡捷琳娜今年60岁,为人爽快,从小就非常喜欢这个外甥。因此,对涅赫柳多夫要办的几件事,马上就答应了。一来因为她是彼得堡一位有名望的贵夫人,另外来自于她的丈夫-伊万•米哈伊洛维奇伯爵的地位和影响力。他曾是皇帝跟前的大臣,虽然刚退休,但经常活跃在一些重大公务和决策会议上。

      涅赫柳多夫拿着姨父的推荐信,靠着姨母的名望,整天不是去见这个,就是去见那个,讲明情况,说清来意,求人托情,希望能得到帮助。当然,都是围绕要办的几件事去的。下面,让我一件一件来说。

      1、费多霞的案子。诉状已经呈到上诉委员会,要求此案重新审判。

      2、女政治犯薇拉•叶夫列莫夫娜委托的事情。来彼得堡之前,涅赫柳多夫在监狱见到了这位女教师。她是一位革命者,委托他帮忙办两件事:

      关于舒斯托娃的案子。涅赫柳多夫托人办到了,舒斯托娃第二天就被释放。其实,这个姑娘早该被无罪释放,却被关了7个月。有关这个案子的情况,我后面还会讲到。

      关于许可一位母亲去探望关在要塞里的儿子,同时送一些书到监狱的事。负责要塞的沃罗比约夫男爵认识涅赫柳多夫的母亲,但请求得到拒绝,理由是:“探监要有最高当局的批准才行。监狱的条件已经十分优越,里面有专门的图书馆,凡是许可的书都在那里摆着,尽可自由阅读,为什么还要带不符许可的书进来?”

      3、教派信徒的案子。一些合并到东正教的信徒,因为宣传《福音书》不合乎规定,被分散流放到各地。上一任地方官担心他们聚众,所以采取了这个措施,信徒们并没犯罪却被流放在外。为此,涅赫柳多夫拿出准备呈给皇帝的诉状,让现任的官员定夺。对方当即做出决定,撤消原来的措施,让教徒们回到居住地。因为他害怕皇帝知道这件事,怪罪在自己头上。这个案子是涅赫柳多夫来监狱看我时,别的犯人求助他的。

      4、我自己的案子,需要重点说说。来彼得堡之前,律师已经写好诉状。对此,涅赫柳多夫并不满意。他认为,“诉状根本没有讲到问题的实质,只讲了地方法院在判案过程中诉讼程序和引用条例不恰当,不符合审判要求,据此申请改判。而陪审团有失误,地方法官不纠正,现在申请最高法院还回公正,这才是我们要上诉的核心理由”。律师笑了,说涅赫柳多夫不懂规则。“下级做出的判定,上级怎能轻意推翻,这不是说明下级工作有问题吗?再说,最高法院重审时,不会考察案情的是非曲直,他们更关注地方法院在法律引用和解释上是否得当。这就是规则。申请改判,您一定要托人求情才行,但实话说,希望渺茫。”

      星期三,在最高法庭-枢密院里,我的案子得到重审。5位枢密官中,有2位同意改判,2位反对,最终结果取决于一位叫谢列宁的枢密官。涅赫柳多夫和他是同学,他后悔自己没能提前打个招呼。法官的集体讨论结束,我们的律师做了一番慷慨的陈词。他和涅赫柳多夫觉得案子赢定了,无不为之高兴。

      然而,结果大出所料,最后的结论是:驳回上诉,理由不充分。

      当时,涅赫柳多夫就绝望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明明是地方法院有失误,真相又明摆着,为什么没有人来纠正?没想到官僚机构如此昏庸而不负责任。他当即决定,要把我的冤案直接呈给皇帝。

      离开法庭时,他的同学谢列宁说:“唉!你怎么不和我提前说一声。另外,假如把地方法院误判的情况作个申明,随状子一起递上来就好了。亲爱的涅赫柳多夫,实话说,你的事情……,我有所耳闻,何必为了一个……引来这么多的传言,听说你还想和她结婚?这样吧,继续向皇帝上诉的事,我盯着点。我们俩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不如多呆几天好好叙叙旧。”

      其实,在刚才的审判中,谢列宁就是最坚决反对改判的法官。涅赫柳多夫知道,谢列宁变了,已经没有了他们一起上学时的那种正直与真诚,他们俩并非一路人。“我没有时间叙旧,我到这完全是为了找到正义,挽救一个被无辜定罪的女人!”

      毫无疑问,案子的走向越来越渺茫,再呆在下去已经没有意义。案件呈给皇帝,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结果。于是,涅赫柳多夫决定尽快返回莫斯科,随时陪我这个流放犯一起出发到西伯利亚。回家前,他又做了三件事:

      1、把自己在彼得堡的库兹明斯科耶庄园的土地,全部低价出租给农民,自己不再经营。

      2、回到达帕诺沃庄园,把姑姑家留下的田产,全部送给农民,但每年要收取一定的租金。用租金建立公共基金,仍由农民支配,用于改善集体设施。

      这是他计划陪我到西伯利亚前做的安排和准备。这两项举动是极其了不起的,因为当时的土地都集中在地主和富人手里,农民没有自己可依赖的土地,只能世世代代当农奴。试想,当时有哪个地主愿意把土地租给农民,甚至送给他们?又有哪个愿意把每年可观的土地收入放弃,不想维持那种不敢说出来的剥削关系?涅赫柳多夫这么做,无疑是疯了,在社会上尤其是贵族阶层引起了非议。但他并不在乎,他认为农民们病死、孩子们饿死、女人们累倒、大人来到城市流浪,甚至变成所谓的“罪犯”,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土地。千百年来看似天经地义的农奴制度必须改变,否则国家没有出路。这次出门,让他看清了许多现实问题。回到达帕诺沃庄园,遇到那些衣不饱食的穷人们,他还把身上的钱捐的所剩无几。

      3、应邀去看望了刚刚出狱的舒斯托娃。那是一个贫穷正直的家庭。舒斯托娃的姨妈(科尔尼洛娃)也是一名革命者,她和监狱里的薇拉•叶夫列莫夫娜是好友,舒斯托娃并不认识后者。一次,有人委托这位姨妈保管一些文件,她就把文件带到了外甥女家,结果遭到搜捕。为此,舒斯托娃被关在监狱7个月。如今,这个20岁的姑娘能够安全回家,一家人怎能不感谢这位恩人!

      涅赫柳多夫回到莫斯科后,马上来见我,讲了上面的情况。我知道,几个案子虽然多数没有成功,但他尽了最大的力量。同时,他积极拯救那些无辜受冤的人,帮助穷人,亲近农民,在土地上的大胆做法,让我对他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即便在10年前,我刚认识他的时候,都没有如今这么了解他,了解的这么全面深刻。这就是最大的感受。

          (五)选择   

      7月5日,一个炎热难捱的日子。涅赫柳多夫回家没多久,赴西伯利亚的犯人大军正式出发了。男犯624个,女犯64个,我和我的狱友就在其中,一个不少。

      我们从牢房出来,手铐与脚镣哗哗作响,一个一个接受清点检查后,走出监狱。4个一行,浩浩荡荡立在阳光下。然后,依次坐上囚车,组成车队,准备前往火车站。我们将坐上带铁格窗的火车驶向遥远的西伯利亚。

      清点人数已经持续了3个多小时,还没有轮到我。警察、军官、押解员,忙碌纷乱;哭声、叫声、喇叭声,混杂在一起;大人,小孩,老人,病人,透过由守卫组成的隔离人墙,在远处的送行队伍里,寻找着自己哭泣而不安的亲人;押解员手中的钢枪、囚犯的手铐脚镣,在7月的烈日下闪闪发光。我们身上穿着颜色没有区别的囚衣,男人们留着半个光头,女人拉着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人敢做声,像木桩一样站定,等候命令。送行的人就拥挤在远处的街道上,他们和我们之间隔着解押守卫的队伍,场面宏大。

      有人说,这是一个方阵;有人说,这是一群生物;有人说,这是一群奇怪而没有特点的生物;有人说,他们是坏人,要离远点;也有人说,不要怕,他们也是人,是一些无辜可怜的人。

      一位年轻的囚犯,因为身体虚弱,站立不稳,身子扭到了其它方向,被军官重打了一棒;一位病人,因为站了好几个小时,突然倒下,没有人去管;一位老人正在爬囚车,因为脚镣太重,他试了好几次都没能成功,同样没有人去帮他一把。这次,好不容易被车上的一个女人拉住,他又要掉下来……

      我一边担心,一边偷偷搜寻着,涅赫柳多夫会来吗?假如他来了,会和我一起走吗?希望他不要来,又害怕他不来。

      突然,在远处我看到了他,他也看到了我。他穿戴整齐,坐在雇来的马车上,想办法向这边靠近。我冲他那边笑了笑,因为离得远,我想他是看不到的;他向我这边摆了摆手,我倒是看得很清楚,却不敢挥手应答。我们无法接近,只能远远地望着。

      很快,我上了囚车,挤在车里,车队沿着街道出发到火车站,一路戒备森严,浩浩荡荡。听说,从监狱到火车站这段路上,已经死了20个犯人。

      火车除了一节车厢留给军官外,其余的全部装了犯人。车里拥挤不堪,解押员荷枪负弹,一位孕妇在呻吟哭泣。“哦,她要生了,怎么办?快去找军官问问,怎么能让她上车?”同车的人都在同情她,又没有办法。

      涅赫柳多夫突然出现在窗外。“卡秋莎,卡秋莎,不要怕,我托情才好不容易能进站最后见你一面。”

      我心头一楞,觉得他是来作最后告别的,我这么想着。紧接着,他又说:“不要担心,我坐下一班火车,在下站,我们就可以会合。”

      “快去找找您熟悉的军官,和他们说说,有孕妇要生孩子,她痛苦的受不了。”我一边说,一边觉得他的出现,让我感到格外惊喜,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涅赫柳多夫刚离开,火车就开了。孕妇的呻吟声被一片杂乱混乱掩盖,车里的军官、解押员仿佛没有看到她,也没有感觉。

      2个月后,我们下了火车,开始坐马车行进。遇到河流,就坐渡船过去,然后继续坐马车前行,或者干脆步行。涅赫柳多夫就跟在我们的队伍后面,但无法靠近说话。

      在此期间,他和我见过几次面,还找人疏通把我调到了政治犯的队伍里。政治犯的素质相对要高,他们都是革命者,有正义的农民,有受到高等教育的贵族子弟,也有思想进步的理论家。我和他们在一起,不用胆颤心惊。

          一路上,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涅赫柳多夫对我的关心照顾,他所受的苦累,他所做的牺牲,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我该怎么去报答他?   

          有许多时候,我真想一下扑在他怀里,大哭一场,然后告诉他,“您快回家,不要管我,不要陪我受这个罪。您是贵族伯爵,我不能嫁给你,我不想毁了你的一生。快回家吧,求求您不要再跟着我。即使4年苦役结束,我也没有资格和您……过去的事不要再提,我早原谅了你!”

      然而,他应该得到这样的报答吗?我的内心深深地痛苦着。

      3个月后,我们来到了目的地西伯利亚。这时,传来一个好消息:我的案子虽然在枢密院二审失败,但呈到皇帝那儿终于有了结果,由苦役犯改判为流犯。涅赫柳多夫兴匆匆地告诉我:“这是我的同学谢列宁刚写信说的,正式文件过几天就能到。我真为你高兴,你自由了,可以考虑在西伯利亚选一个地方住下。卡秋莎,你愿意嫁给我吗?”

      我该怎么办?要知道,几天前另有一个年轻人也向我说了同样的愿望。“在这3个月的行程中,我爱上了你,卡秋莎,我必须向你坦白。我知道你和涅赫柳多夫的关系。可是,人家是一位伯爵,我们俩在一起才是现实的,因为我和你一样是苦刑犯。不管你是怎么考虑的,我都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个人就是政治犯西蒙松,一位军需官的儿子,数年前离家出走,加入了人民粹派。后来,因宣传革命思想被捕,我们是从莫斯科一起来的狱友。

      此刻,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有两个男人同时要我;又感到非常的痛苦和矛盾,一个是为我作出巨大牺牲的贵族伯爵,另一个是正直而贫穷的年轻人,我和西蒙松的地位又是那么相配。

      我知道,来西伯利亚之前,涅赫柳多夫已经把庄园的土地作了出让,此外还辞退了仆人,把家具全送给了他的姐姐。他下了这样的决心,是不准备再回去的。如果不是因为我,他怎能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假如此刻我断然拒绝,他往后的路该怎么走?可是,可是……即使西蒙松不说出来,而我又何尝没有暗暗地爱上他,并受到他的影响?革命,革命是什么,我越来越理解了复活的意义……

      西伯利亚,一片陌生的土地,大雪纷纷扬扬而来,带着荒凉与寒冷,带着东方异域的神秘与鬼异,洒向孤寂的城市与乡村,洒向大地,洒向林木,洒向那一眼也望不到头的高寒原野……

      两个男人,一个问题,怎么办?皇帝亲赦我由苦刑犯改判为流犯,它的意义在哪里,又有什么用?真希望从来没有这个结果。我必须作出选择,果断地作出选择。

      这就是我的故事,至于后来的情况,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复活》里作了最后的安排,但愿您会满意。

          (六)思考与补充   

      上面是我们从卡秋莎•玛斯洛娃的角度,讲述的故事情节。接下来,共同探讨和补充一些问题。

      1、小说的名字为什么叫《复活》,有什么含义?

      这要从作品的灵感来源说起。其实,小说的素材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案件:一位贵族青年引诱了姑母家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沦为妓女,后来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到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他积极为姑娘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问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不想,婢女病死在狱中,成为一件憾事。

      1887年,托尔斯泰听到检察官柯尼讲了他亲手经办的这个案件后,深受震动,决定以此为题材写一部小说。他从1889年开始动笔,于1895年完成第一稿后,并不满意,觉得小说容纳现实生活的广度和透视生活的深度不足。于是,又加入了当时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社会背景,还有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诸多思考,不断探索、完善和重写。在情节安排上,托尔斯泰并没有让女主角病死在狱中,而是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从而使这个爱情故事带着层层悬念得以延续,一路走了下去。小说先后6易其稿,到1899年最终完稿时,托尔斯泰本人已经71岁。在前后历时10年的时光中,他先后到监狱参观,到法庭旁听,接触了不少囚犯、法官、狱吏,到乡村调查农民的生活,还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经过不断观察现实生活,深入思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对社会与人生的见解全部融汇了这部作品里。因此,《复活》可以说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的一部巨著。

      起初,小说名叫《柯尼的故事》,后来才定下篇名叫《复活》。“复活”一词用来隐喻一个泯灭的良知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化下可以获得重生。作家正是围绕这一思想主题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描绘其思想转变过程的。表现在两位主人公身上,“复活”一词便有了两层含义。

      马洛斯娃的思想复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天真纯情阶段。马洛斯娃是托尔斯泰满怀激情塑造的美好女性形象。她本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姑娘,16岁发生初恋时,对未来充满了幸福与美好。(2)、少女梦被打破。以18岁被诱奸为标志,从此恶梦开始。她被主人赶出家门,在走投无路的境况下沦落为妓女,后又被人诬告入狱,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这一系列经历让她看清了社会现实,因而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对生活变得麻木消沉,抽烟喝酒,浑浑噩噩,直到陷入自暴自弃的泥潭。(3)、灵魂的复活与重生。主要来自两个触发点:一个是涅赫柳多夫的突然出现和所作所为,唤起了她的希望和信心,自动戒了烟酒,潜藏在心底的善良的本性也重新复苏,宽恕并重新爱上他。另一个触发点是她通过与政治犯的接触,受到革命思想的感染,精神上开始觉醒,由一个受害者与被侮辱者,成为一个走向新生活的女性。小说结尾虽然没有交待,但我们可以感到,马洛斯娃极有可能加入革命者的行列,从来获得真正的重生和复活。这样的安排让“复活”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提升了人物的丰满度和作品的层次。

      涅赫柳多夫的道德自我完善与复活。也可分为三段轨迹:(1)、真诚单纯阶段。他爱上马洛斯娃时,还在姑姑家利用暑假写论文。那时候的涅赫柳多夫是一个单纯善良、充满抱负的大学生,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2)、放纵情欲,堕落腐化。入伍后,他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过起了贪图享乐、花天酒地的生活。他第二次去姑姑家时,是报着诱奸马洛斯娃的目的去的,根本没有考虑日后会导致一个姑娘的悲剧。(3)、忏悔与重生。多年之后,他在法庭上得知马洛斯娃的一系列遭遇后,大为震惊,觉得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决心悔过自新,于是开始了赎罪之旅。先后断了与情人、恋人的往来;感觉案子奔走伸冤难以成功时,便作出随马洛斯娃一起流放的准备。他先后对庄园的土地作了安排,辞退了仆人,把家俱送给姐姐。在赴西伯利亚的路上,他了解到许多过去不知道的革命信息,对人民群众产生了同情与敬意,直到憎恨自己所在的贵族阶层,彻底与农民走在一起。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是巨大的。其实,涅赫柳多夫的思想复活过程正是托尔斯泰晚年思想骤变的过程。这就是作品体现的“复活”的第二层含义,也是小说最终定名为《复活》的理由。

      3、为什么说《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主要成就在哪里?

      托尔斯泰生活的年代,正处于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崛起阶段,而俄国传统的信仰根基受到了极大冲击,在封建农奴制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沙皇的专制统治受到动摇。因此,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到1905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期间的社会现实。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为国家如何解决社会矛盾作思考,寻找出路。他多次出国考察,在自己的庄园里进行土地改革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这使得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到绝望,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产生怀疑,所以说他的思想一直处于复杂的矛盾变化之中,同时又反映到了自己的作品里。

      我们从托尔斯泰的三部里程碑式的巨著中,可以看到其思想变化的轨迹。第一部巨著《战争与和平》,主要描写了19世纪初俄国战争与和平时代贵族和人民的生活,当时他对贵族还抱有一定的幻想。第二部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则描绘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潮冲击和农奴制改革背景下的俄国社会矛盾,在时代的大变动中,作者的思想是矛盾重重、惶惑不安的,既怀疑现存的制度,又找不到出路。在晚年的作品《复活》中,他的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感到了人民的苦难和挣扎,最终由贵族立场完全转到了广大农民一边,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托尔斯泰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探索的过程、见解和观点倾注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成为自己的代言人。以农民的角度观察社会,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年的批判现实主义力量达到高峰的主要源泉。小说《复活》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

      (1)、对社会黑暗和腐败的无情批判与讽刺。这一点,从马洛斯娃案进展的三个环节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一、马洛斯娃被人诬告入狱,地方法院的陪审团缺乏专业知识却拥有评判是非的权力,法官们明知不公正而不予纠正;第二、重审时,最高法院同样不管案件是非曲直,而只纠结于法律条例的引用是否恰当,甚至是依据枢密官之间的个人恩怨来投票表决。第三、冤案最后呈到沙皇手中,本应反转,还回公正,却没有改变她被流放的命运。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从马洛斯娃姑娘受侮、受冤、受审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法庭的不负责任、监狱里充斥着大量无辜受冤的人,还有上层官僚机构的腐败与黑暗。聂赫留朵夫为马洛斯娃奔走伸冤的过程,也是托尔斯泰本人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他正是借助男主公的代言角色,来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另外,小说里还用大量笔墨描写了犯人们每天早晨在监狱做宗教祈祷的场面,看视庄严神圣,背后玩的却是连牧师们也不相信的骗人把戏、一种习俗的规程。据说,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一章节的内容,在作品首次发表时是被全部删除的,托尔斯泰本人也因此被教会革除教籍。

       (2)、对人民苦难的揭露与同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从马洛斯娃的狱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穷苦人民是如何无辜入狱、陷入困境的。聂赫留朵夫想极力帮助这些犯人,为他们伸冤、鸣不平,但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小说里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在马洛斯娃案受审前,法庭先审判了一个儿童盗窃案。情节如下:城市里的两个流浪儿,因为没有钱生活,酒后去偷东西被人告发,结果被判刑。事后,被偷的主人非常后悔,因为对他来说,两个孩子偷的东西本是他准备要扔掉的。当他申请撤回上诉时,法院并没有理会。可见,当时的法庭是多么缺乏人性与公正。

      聂赫留朵夫回到达帕诺沃庄园处理田产时,走访了当地的农家,穷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场面,令人震惊。于是,他得出结论:“女人守在村子里作农奴,养育孩子,男人们流浪到城市谋生,核心在于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进了城市后,他们迫于生存,成了流浪者,甚至是所谓的罪犯,根源是因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地主凭什么拥有对土地的世袭权?土地应该像空气、阳光一样还给农民,人人平等。” 这一点,就是托尔斯泰生前一直厌恶当局者、痛恨自己所在的贵族阶层的主要理论依据。

       (3)、与贵族阶层的决裂。如果说,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还醉人心于在自己的庄园里尝试农奴制改革,希望通过“五五分成法”来解决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到了晚年的作品《复活》里,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干脆把土地无偿献给了农民,脱离贵族生活,甘愿与农民走在一起,力求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托尔斯泰的做法与小说里描写的一样,这就是作者思想上的巨大转变。

       (4)、对革命苗头的展现。小说的最后几章,在赴西伯利亚途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政治犯,了解了他们参加革命的原因和被捕前的活动信息,从而让他进一步认识到当时的社会矛盾。公认的评价是:托尔斯泰对革命者的描写,尤其是对女主角走向革命者行列作了暗示,这是非常进步的思想。但他并没能高举革命的旗帜,而是把国家的出路寄托在宗教上,希望从福音书找到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这是不足之处。积极的一方面是,他激烈地揭露和抨击俄国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又反对革命,热烈宣扬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以此感动所有的人,使统治者也向善,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历史证明,这个道路是行不通的,1905年俄国暴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拉开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帷幕,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取得成功。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关于托尔斯泰的思想,在小说最后,借一个不引人注意的、一闪而过的、“疯疯癲癲”的无名老人之口作了表述,对统治者的愤恨,对贵族的憎恶,对革命者的敬意,对官办教会的蔑视。这一切都表现得异常分明强烈,如果要研究托尔斯泰的思想,这个人物是不应忽视的。有关托尔斯泰本人的生平情况,详见我们在《安娜•卡列尼娜》书评中的介绍。

       4、俄国为什么要废除农奴制度?了解了当时的背景,便可充分理解小说《复活》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介绍一下俄国农奴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废除的历史,以便更好地了解托尔斯泰生活的年代。

       (1)、产生与确立。1592~1593年,沙皇政府在全国实行土地和户口登记,规定凡记入地主名下的农民便成为农奴,自由人只要替他人做工达 6个月以上便沦为奴仆。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沙皇下诏规定:地主在法庭上对自己的农民负全责,在领地内有权追捕逃亡的农民。彼得一世时,国家还设有专门从事搜寻逃亡农民的侦察队。不论农奴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地主的领地里。从此,在人身、财产和司法上受地主的绝对支配。

       (2)、发展与顶峰。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农奴制发展到顶峰。地主有权任意买卖、赠送、惩罚农民,把农民和土地分开出卖,甚至把同一家的农民分开出卖。

       (3)、矛盾与危机。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废奴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据统计,1826—1834年间,农民暴动为145次,1845~1854年348次。

          为转移国内矛盾,1853年,俄国对土耳其发动克里米亚战争。军队虽然英勇善战,但形势令人绝望。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只有西方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没有铁路,俄国士兵需要用马车拉军需品,抵达前线要步行上百里;而英法联军却在占居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补充物资;俄国还缺乏必要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于没有作战地图,这一切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落后。1856年克里木战争失败后,国内矛盾激化、农民运动更加高涨。1858年农民暴动86次,1859年90次,1860年108次。社会危机使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废除农奴制已经成为必然。

       (4)、废除与瓦解。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拥有动产和不动产,担任公职和工商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分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

          这次改革是不彻底的,既没有改变封建专制政权的阶级实质,也没有改变地主土地占有制。改革后,约80%的土地仍然属于贵族。相反,农民受到重新盘剥,土地被地主割去了1/5以上,有些省份甚至达40%以上,高额的赎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法令”公布后,农民暴动和起义仅1861~1863年就发生了2000次。在1861年一年内,共有2034个村镇发生了骚动。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最终成为1905年革命的直接反对目标,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才彻底消灭农奴制残余。

      从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复活》不是简单的一部爱情与忏悔的故事,背后是俄国社会矛盾与现实的真实再现,也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深入观察与思考的结晶。托尔斯泰本人能够脱离所在的贵族阶级,主动与广大农民走在一起;同时能够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这个世界,其心胸和情怀是让人钦佩的。难怪列宁称赞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活了82岁高龄,这位历史上少见的文化巨人,给我们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据说,在他的葬礼现场,有5000多人前来哀悼,附近几个村里,家家通宵亮灯,为这位伟人守夜,场面成为奇观。当时,不少学校、工厂和剧院纷纷关门,各个阶层的人们虽然去不了现场,却聚到一起,公开悼念这位伟大的作家。由此可见,一个人之所以伟大,让后人尊重又忘不了,靠的不是身材长相、金钱、权势和地位,而是他的思想。

      最后,让我们以俄国著名评论家斯塔索夫的评价,再次向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论创立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复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kv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