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依师引导遣除“作任止灭”禅病
第一节 普觉觉空,正确依止善知识与发清净愿
第二节 佛陀回答所问
一、依止不住相善师
1.真正善知识的选择标准
2.真正善弟子的事师方法
二、依止大圆觉善法
1.所依善法的指导准则
2.什么是“作、任、止、灭”四种观病
(1)“作”病
(2)“任”病
(3)“止”病
(4)“灭”病
3.远离四病才能不堕歧途
三、行为实践要依法身平等清净观
四、障碍弊端的病根就是憎爱种子
五、依大圆觉发清净愿,方能不堕邪见
第三节 重申本章义理
第四节 普觉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普觉章实修参考
第十章 依师引导遣除“作任止灭”禅病
第一节 普觉觉空,正确依止善知识与发清净愿
经文:【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除障:依师离病)
解经:于是,能令众生普遍觉醒的普觉菩萨从与会的大众中,离开座位来到佛前致敬,顶礼佛陀的双足后,并沿着自己右侧方向来围绕着佛陀转了三圈,上身挺直两手抱叉合掌半跪着,恭敬地向佛陀请问道:“大慈大悲的佛陀啊!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您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障碍修行的禅病误区,让一切的大众得到从未有过的利益,心意也随之处于空寂自然,获得了极大的身安心稳。佛陀啊,末法时代的众生离佛住世时期逐渐遥远了,因缘不足时,证得贤位和圣位的菩萨也难以得遇,反倒是错误的知见会成倍地猛烈增盛,到那个时候,应当让一切的众生①寻求什么样的人来引导呢?②应当依循什么样的教法作为修行指导准则呢?③具体要以什么样的行为来实践呢?④要避免及消除哪些障碍弊端呢?⑤要如何来发大乘清净愿,才能让那些缺少识别慧眼的人不堕入错误邪见呢?”
经文:【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解经:说完以上的话之后,普觉菩萨再次五体投地的致敬,就这样循环往复礼拜了三次,来祈请佛陀讲法开示。
第二节 佛陀回答所问
经文:【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解经:此时,佛陀就赞许地对普觉菩萨说:“太好了!太殊胜了!善男子,你们竟然能请教佛陀修行成就的方法,能施予末法时代一切众生无所畏惧的正确道眼,令他们成就佛法圣道。那么你们现在仔细认真的用心聆听,我就会为大家解说。”
经文:【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解经:听了佛陀的答复,于是普觉菩萨心生欢喜地准备接受教导,和法会中所有的听众一起安静地恭听佛陀说法。
佛陀亲授如何正确建立师徒关系(图片来源于网络)一、依止不住相善师
1.真正善知识的选择标准
经文:【“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经:“普觉啊,末法时代的众生如果准备发起大乘愿心(正因),希望求遇善知识引导修行(正缘),就应当寻找一切具有正确知识和正确知见的人,即:「(顺行:)内心不执著停留于四相等上,也不执著声闻、缘觉的二乘境界;(逆行:)虽然出于度化众生故而和光同尘外现世间的烦恼俗务,但是内心恒常处于清净无染;借同事之缘继而经常善巧地为人们开示轮回中的种种过患,兼而赞叹清净的戒行,并且绝不会引领众生进入作恶止善的误区(依法不依人)」——依止这样的善知识,就一定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2.真正善弟子的事师方法
经文:【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13)、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14)发明,照十方刹。】
解经:“末法时代的众生遇到了这样的善知识,应当尽力虔敬四事供养,甚至为法供养不惜身命。这类善知识在行住坐卧中,还会顺现清净的示范行为;但纵然逆现种种错误过失反面教材,却不饰自过,此时弟子心中对其示现过患都切勿骄慢歧视,更何况是对其示现贪著饮食、财产、妻子眷属身外之物怎可轻慢呢?!(得师智慧,不计其恶:)如果具有善根之众生对于这类良师益友的顺逆示现不起恶念,一心依止(宗密大师语:但依法门,莫求其迹),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中的智慧之华散发出光明,普照十方的世界。”
所证妙法,应离四病。(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依止大圆觉善法
1.所依善法的指导准则
经文:【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解经:“普觉啊,这类善知识所证得的大圆觉妙法,还应当不存在四类禅病方为真正善知识,即四类障碍弊端问题。”
2.什么是“作、任、止、灭”四种观病
作意求真之“作”病(图片来源于网络)(1)“作”病
经文:【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解经:(作意求真:)“哪四类问题呢?第一类,有为造作有所得心求菩提的问题。如果有人自诩说:「我天生就具有善根,特别愿意从事种种心性修持及广事善法功德」,以这种修行想要寻求本即不动的圆满觉性。而这个圆满觉性如幻三昧大用,并不是在未悟圆觉前,能通过刻意有为造作来证得的,这种执著文殊章中的胜观起用为实有见,就称为是「作」病。”
住无作意之“任”病(图片来源于网络)
(2)“任”病
经文:【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解经:(住无作意:)“第二类,已知作意求真、除妄为偏差,遂放任无记,惰于勤修,以佛见混同己见,听其自然的问题。如果有人自诩说:「既然圆觉本自寂灭,我们现在就无需修行不用断除生死束缚,不必追求涅槃解脱了。我的内心不会生起涅槃解脱、生死轮回的分别念,我安住于现状,不加约束,听其自然,放任地让一切事物都自然地随顺种种的法性」,以这种修行要寻求性空即缘起的圆满觉性。而这个圆满清净无修觉性,并不是通过放任无记惰修、听其自然而证得的,这种执著普眼章中止观不二无修为亦有亦无,或成无记偏见,就称为是「任」病。”
作意除妄之“止”病(图片来源于网络)
(3)“止”病
经文:【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解经:(作意除妄:)“第三类,强制止息妄念、安住少慧单空的问题。若复有人自诩说:「我的自心现在能永远止息种种妄念不随根尘爱染,已经得到一切法性空寂物我一如自然平等」,以这种修行想要寻求本空无自性的圆满觉性。而这个动静一如的圆满觉性,并不是通过强制止息种种妄念、安住在缺少智慧起用的单空来证得的,这种执著寂止取静的单空枯寂,就称为是「止」病。”
作意灭除心境之“灭”病(图片来源于网络)
(4)“灭”病
经文:【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解经:(作意灭除心境:)“第四类,落入一无所有的断灭问题。若复有人自诩说:「我现在能永远断除一切的烦恼障碍,身心现象都归于毕竟空,一无所有,更何况是那些根尘接触产生的虚妄境界了。」就这样安住在一切永远消失后就连智慧也都灭绝的断灭见解中,以这种修行想要寻求无性缘成的圆满觉性。而这个圆满觉性能寂灭烦恼却本不实有的智慧,并不是通过安住在一无所有的断灭境界来证得的,这种执著涅槃为实有之寂灭全无的断灭见,或非有非无见,就称为是「灭」病。”
3.远离四病才能不堕歧途
经文:【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解经:“如果远离了这四类问题,除病不除法,则能确定这样的修行人及自己所修之法,是清净的善知识和正确的法门。以这个标准来修观法,就是正确的择师及修法指导准则;如果以执著四病的标准来修观法,就是错误的择师及修法指导准则。”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行为实践要依法身平等清净观
经文:【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解经:(法身平等清净观:)“普觉啊,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修行的人,应当尽其形寿全力四事供养良师益友,恭敬承事善知识。当这些善知识主动愿意和你亲近时,你就应当戒除傲慢,勿视不足,虚心受教,也不可因不请自来而轻视;如果这些善知识亲近他人远离你而去时,你就应当勿认讥嫌,断除嗔恨抱怨,惭愧自省。总之,善知识示现的无论违缘还是顺境,都要心胸如同没有改变的虚空一般,清净地包容。并了知包括善知识在内的所有身心世界现象,究竟上都是平等的,与一切众生的本性并没有差别。如果像这样来修行,才能悟入圆满觉性。”
障碍弊端的病根就是憎爱种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障碍弊端的病根就是憎爱种子
经文:【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解经:(怨亲平等除病观:)“普觉啊,末法时代的众生之所以不能得成道果,就是因为阿赖耶识的种子中,具有无始以来关于自己和他人、厌恶和喜欢方面熏成的一切习气力量,所以才没有解脱。如果有人能视他的怨家仇敌如同自己父母,心中没有不一样的分别心,这样就可以避免及消除种种的障碍弊端。对于万法中,乃至包括生死涅槃,种种的自他、憎爱(爱真憎妄),都可以用同样的怨亲平等无二心法遣除。”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依大圆觉发清净愿,方能不堕邪见
经文:【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解经:(大圆觉四种发心:)“普觉啊,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求证圆满觉性,应当这样来发下大乘誓愿:「愿穷尽法界等同空性的一切有情众生(广大心,遮单空),愿我们都能证入究竟清净本自圆满的觉性(第一心),同时,在觉性境界中,并不执著存在任何实有的证悟者及圆觉法门(常心),完全消除能所、我人四相等一切的形像、状态执著(不颠倒心,遮实有)。」像想这样来发愿修行,就不会堕入错误恶劣的知见中。”
第三节 重申本章义理
经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
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
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
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
解经:此时,佛陀为了再次重申此上的义理于是又宣说了如下韵文:
“普觉,你应当知道:
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
想要寻求善知识引导,
应当求遇具有正知正见的人,
这类善知识,内心要远离二乘的见地。
引导修法中也不存在四类问题,
即所谓「作、止、任、灭」四种边病。
当善知识有缘和你亲近时,要戒除骄傲自满;
善知识远离你时,不要心怀怨恨不平。
见到善知识示现种种的境界行为时,
心中应当生起稀有难得的想法,
就像看到佛陀再次出世一般。
即便见到善知识示现禁行,也不能效仿,而要不违犯戒律,不做不如法的事情,
使戒律的根基永远清净。
并具有大乘愿力,誓度一切的众生(广大心),
都能究竟证入圆满觉性(第一心)。
同时,不存有我人等四相执著(常心、不颠倒心)。
众生应当依止诸法无我的正确智慧之师和法义,
才能得以超越错误的知见,
证得圆满觉性,般大涅槃。”
图片来源于网络(未完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