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你读了什么学校,也不在乎你的过去有多么辉煌,而在于你是否成为了一个不可被代替的人。
前几天刷微博,看到了一条消息:浙江金华的杨师傅老两口在市区开了家早餐店,夫妻俩分工明确,一个做烧饼,一个炸油条。因为东西好吃,所以生意红火,夫妻俩月入数万元。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做烧饼之余搞了些投资,比如买卖房子。
据不完全统计,从09年到现在,杨师傅手上已经超过7套房产了。
在这样一个社会精英都哭着说买不起房的时代,一个卖早餐的师傅竟然已经拥有用一只手都数不过来的房产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阵子有个卖煎饼的大妈,做煎饼时与顾客发生争吵,顾客“诬陷”大妈给他少放了一个鸡蛋。大妈答:“我月入三万,会少你一个鸡蛋?!”
我上初中的外甥女看到这条新闻,说:“你看,一个没学历的一个月都能赚这么多了,那我还读什么书?上什么学?我为什么不去卖煎饼?”
这让我我不禁想起去年的一条新闻,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生,一直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于是他多次跳槽、多次毁约,最后连一个工作也没有,只能回家带孩子,还因生活窘迫变成了贫困户。
如此,这三条新闻一结合,的确是让我们觉得,学历并不是第一要紧的事。那这第一要紧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遇到过一个人,她不靠学历靠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过上了好日子。
我家楼下有一个卖鸡蛋饼的老奶奶。从我上小学时她就开始做饼了,直到现在。
老奶奶从50岁到70岁,一直做饼,我之前给她算了一次,老奶奶每天早上5:30到9:30出摊,下午4:30到晚上7:30出摊,按照3分钟一个饼算,每天至少能做140个饼,如果一个饼赚2.5元,一天下来就是350元,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过万了。
卖饼真的也会有春天。
后来老奶奶的旁边来了个新摊子,据说是她的女儿觉得妈妈做饼赚到了钱,自己也过来做饼。这样,如果早上阿婆的饼摊有很多人排队,她就会让顾客去女儿的饼摊上买。
刚开始大家都认为母女俩做出来的是一样的,可是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发现,女儿做的饼并没有很好吃,技术并没有得到母亲的真传。所以到后来,很多顾客宁愿花时间去排队,也不愿意去女儿那摊买饼。
女儿的饼摊急匆匆摆起,又急匆匆消失了。
我和我妈说这个事的时候。我妈说,这叫优胜劣汰,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长期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别人所不能及、也不能被代替的地方。
但是,在这个社会上,学历当真是一无是处了吗?那我们何苦十年寒窗,何苦为了那一纸录取通知谁而努力?
非也非也。就拿现在的大公司来说吧,他们之间都有着招聘“潜规则”,他们只喜欢去211、985招聘,有时候也去二本三本院校象征性的走个过场,简历虽然收了但是基本不去翻看。
高学历的人究竟比一般学历的人多了些什么呢?
去年公司招新,领导带了两个新人,一个是211毕业的,还有一个是普通二本院校毕业。
在日后的相处中,我发现,211毕业的女生对那些任务的理解和掌握一般会强一些,她的语言表述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很强。
在交谈中我发现,好一点的学校学习资源也会好一些,她们学校经常可以请到一些名师来做讲座,也会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促进交流沟通,而且校园里的大神也有很多,所以学习氛围也更强些。
但慢慢观察下来,我也发现,普通院校毕业的个女孩虽然起点低了些,但她总是很谦虚的像高学历的那个女生请教问题,开会时总是认真的进行记录,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找人咨询。
可能学起来费力一些,但时间久了以后,两个人的差距逐渐缩小,如今两人已经无太大差距了。
归根结底,学历能带给你的只是一个高起跑线,高学历只是意味着曾经掌握的学习资源比别人要好一些,但学历高并不意味着就不会被赶超,低学历也不意味着就一辈子没有翻身的机会。人生重在自己把握,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自己变成那个不可被代替的人,这一点比做个高学历的人更重要。
什么是不可代替的人?在我看来,这不可代替所代表的,并非是财富与地位,学历与容貌,而是一个人自身的价值,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品味、格局、修养、性格、知识、实践能力等等,是无形的,更是珍贵的。
“那些一觉醒来也不会消失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珍宝。”
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不在于你读了什么学校,你的过去有多么辉煌,而在于你是否成为了一个拥有自身价值,不可被代替的人。((图文来自:海侨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