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曼陀罗绘画基础理论——自我情结自性

曼陀罗绘画基础理论——自我情结自性

作者: 王春艳曼陀罗分析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2-28 20:41 被阅读0次

    自我

    自我是意识的中心,以现实为原则并适应内外环境,是由自我力量、心理类型及自我功能三个部分所组成的心理结构。其中,自我力量是描述自我稳固与强大的程度,心理类型是描述意识的功能及个体的差异,而自我功能则是描述自我在适应内外环境时所发挥的具体功用。

    1. 自我力量

    自我力量是自我的核心,自我力量的强弱由注意力及判断力来衡量。临床中,注意力由四种特性来表现,而判断力则由其准确度来体现。

    注意力的四种特性具体组成如下:

    ❶ 稳定性,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对象与活动;

    ❷ 广度,指个体对于所注意的事物能在一瞬间清楚地觉察或认识的数量;

    ❸ 分配性,指个体在进行多种活动时把注意力平均分配于活动中的能力;

    ❹ 灵活性,指个体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及时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或者活动中调整到另一个对象或者活动中的能力。

    在进行注意的指向、维持、分配及转移的过程中,必然涉及意识的判断功能即如何选择注意的对象与背景,是否转移注意力等。由于自我的主要功能是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因此判断力依据其判断结果是否促进对现实的适应来衡量。

    2. 心理类型 (MBTI)

    在自我的结构中,自我力量描述个体自我力量的强弱,而心理类型则描述不同个体自我之间的差异。根据注意的不同偏好,可以将不同心理类型的功能进行分类:

    ◇注意主要指向自身及内部心理世界称为内倾(I);

    ◇注意指向外部客体称为外倾(E);

    ◇注意指向和维持在信息的细节及当下称为感觉(S);

    ◇注意指向和维持在整体与未来则称为直觉(N);

    ◇注意指向对信息的逻辑判断称为思维(T);

    ◇注意指向对信息的价值判断称为情感(F)。

    这些类型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八大心理功能(ES,EN,EF,ET,IN,IS,IF及IT)。因此,心理类型的差异本质上是个体在注意力及判断力倾向上的差异。

    3. 自我功能

    自我遵循适应现实的原则,而自我功能是描述自我在应对及适应内外环境时的作用。为了应对外界的刺激,自我需要掌握的机能有角色扮演、人际沟通、时间管理、执行能力;为了管理内在各种情绪和冲动,自我需要掌握的机能有自我概念,自我调节及心理防御。

    以上所述的自我三个部分的关系如何呢?自我力量是基础,它决定了自我功能的强弱;而心理类型的差异也导致了自我功能的偏好。比如说,自我力量稳固则注意力不容易受到内外界的影响,从而具有较高的冲动控制能力; 自我力量弱小则容易作出不恰当的判断,影响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情结

    情结是由于原型动力(天生的需要)未被满足所形成的心理创伤。心理创伤一旦形成,未满足的需要既不能被自我运用又无法自动消失或自行化解,它们就积压在个体无意识中。需要没有被满足又缺乏合理的解释,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各种认知及情绪,甚至表现出身体反应。因此,情结包括了原型动力、偏差认知、消极情绪、意象画面、心理防御和躯体反应六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1. 原型动力

    原型动力包括需要,而未被满足的需要是情结的本质。这些需要有生理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需要主要包括依恋需要,恋爱需要,亲社会需要、安全需要、探索需要、自我成长需要,认同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等。由于个体表达需要时遭受拒绝并造成心理创伤,导致虽然有需要却不能以正常形式表达其愿望。所以,情结常常会扭曲来访者真正的需要或者真实的目标。需要一直没被满足,个体又无法自行化解,就会导致心理处于不平衡的紧张状态,影响问题解决。

    2. 偏差认知

    偏差认知是情结的深层结构。当正当的需要被拒绝或者受到挫折后,如果个体自我力量不够强大,如注意广度比较狭窄时,就很容易形成偏差认知。 偏差认知有四种形式:夸大自己的失误、只看到他人的不公平对待、看不到未来的可能性、高估外界的威胁。偏差认知是非理性的认知,它们埋藏在无意识中,自我很难去矫正它们。遇到了与创伤相类似的情景,个体脑海里会自动出现这些非理性的认知,从而导致各种情绪困扰或行为适应问题。因此,偏差认知常常是导致个体问题无法解决的深层原因。

    3. 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是情结的表现形式。需要没有被满足,个体存在偏差认知,相应的消极情绪就会产生。夸大自己的失误会产生内疚、自责感;只看到他人的不公平对待会产生强烈的愤怒感;看不到未来的可能性会导致抑郁与哀伤;高估外界的威胁则会让个体焦虑、恐惧。 可以说,偏差认知是消极情绪的“内核”。消极情绪与偏差认知互为表里。对问题解决而言,强烈的情绪会极大地干扰个体对问题的判断并影响问题解决。

    4. 意象画面

    意象画面是扭曲与碎片化的记忆。在记忆系统中,个体为了减少认知的不协调所带来的心理冲突,创伤事件中与偏差认知不协调的细节会被选择性地遗忘或者扭曲。个体仅记住与强烈消极情绪、偏差认知相符合的细节,因此注意广度变得狭窄,无法全面地认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与本质。扭曲与碎片化记忆与之后相关事件的选择性注意,又进一步强化了偏差认知与消极情绪。

    5. 心理防御

    心理防御是自性为了保护自我免受强烈消极情绪的吞噬而形成的。防御系统如果个体情结在生命早期产生,由于自性动力仍处于低级阶段,所以只能调动非常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否定、压抑、隔离、反向形成等。低级的心理防御机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自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就显得幼稚或缺乏效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原始低级的心理防御机制常常会阻碍个体真正解决问题。

    6. 躯体反应

    躯体反应是情结的表层结构。需要基本上都与生理驱力相关,而需要没有被满足就会出现各种相应的躯体反应,比如长时间的焦虑会导致头疼,愤怒会影响心脏等。所以,情结会让个体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自性

    自性是一种生而有之的实现对内外环境适应的本能(原型),它是整个心灵的统领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它负责整个心灵的有序运作。

    从结构上看,自性由自性动力、自性意象和自性情感三个部分构成。自性动力是指自性为了实现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而发挥不同性质的内驱力,它由低至高依次为保护、分化、凝聚、整合、指引、超越及开悟。

    1. 保护动力

    遇到危险时,自性发挥保护自我的动力。如果保护动力顺利发挥,自我会有安心、踏实的心理体验;如果保护动力的发挥受到阻碍,自我便会感到不安、焦虑和恐惧。

    2. 分化动力

    危险解除后,自性动力推动着自我去获得更多新的经验。如果分化动力发挥正常,则自我会体验到好奇和充实;如果分化动力受阻,自我便会感到枯燥、单调。

    3. 凝聚动力

    自性推动着自我把注意力凝聚到符合自性要求的发展任务上。如果凝聚动力正常发挥,自我会体验到专注与忘我;如果凝聚动力受阻,自我便会感觉到浮躁、心烦。

    4. 整合动力

    为了达成心灵的完整性,自性发挥整合动力并要求自我必须面对与吸收其对立面(被排斥在注意之外的内容)。如果整合动力正常发挥,自我能够感受到轻松、愉快;如果整合动力受阻,自我便会感觉到矛盾、纠结。

    5. 指引动力

    当心灵整合对立面至一定程度时,自性指引动力便推动着自我寻找生命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如果指引动力发挥顺畅,自我能够感到激动、希望和使命感;如果指引功能受阻,自我便会感到茫然、空虚。

    6. 超越动力

    当自我找到目标,需要克服各种障碍并实现自身价值时,自性便发挥超越动力,它推动自我不断趋向完整。如果超越动力发挥顺畅时,自我会感到奉献、神圣;如果超越动力受阻,自我便会感到受困、无奈。

    7. 开悟动力

    当个体不断走向完整时,自性推动着自我领悟生命的真谛。如果开悟动力发挥顺畅时,自我会感到豁然开朗、空灵自在;如果开悟动力受阻,自我会感到困惑与执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曼陀罗绘画基础理论——自我情结自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pr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