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与不同
与粥左罗同一年上大学,同样从农村经过不懈努力考入北京,同样经过大学的迷惘。
所不同的是,他大学毕业后竟然摆过地摊。在他15年进入创业邦做新媒体时,我是个产品经理。然此时,不可同日可语。
他比我更努力么?通宵达旦,我从不在话下。
差异是什么?是学习、选择、专注、迭代。
二、价值优先
但不太对。
读这本书,一直有种怪怪的感觉。思考良久,本书充斥着精致利己主义。
对于普通人,翻身把歌唱,无须高喊道德口号。但当号召更多人去学习,就会发现在命运各异的个体中无法复制粘贴。是因为缺乏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是什么?是个人的事业,是否有效地帮助到他人。此所谓利他。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可以谈谈其他思维模型。
三、学习
粥左罗的快速成长,得缘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自驱动力。
所谓良好的学习环境,即使是从网络上搜索资料,那也得有才行。如果缺乏系统性知识、可供快速模仿的资料,大概很难快速成长起来。
但前者的多寡,只是一时的成长速度问题。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背后的自驱动力,大概在粥左罗考入北京时已经打下基础,加入创业邦则进行了激活。
在我看来,最佳的自驱动力,同样是利他,孟子所谓“亲亲仁民爱物”。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必然具备持之以恒的好学精神。
自驱动力也会带来学习的选择。我们对网文是否满足?还是阅读一本本书?还是花更多时间来研读经典?我们满足于有事无事的嬉笑交流,还是找人多聊聊正事?还是与更高级别的人长谈?
四、选择
因为学习,带来视野、知识和能力增长,于是普通人才有了更好选择机会。
不同选择有不同命运。比如在一线城市,和在三四线城市,道路颇为不同;进入互联网与金融行业,与进入传统过剩产能行业,差异甚大。
但选择的依据是什么?顺势而为,势的背后是更广阔人群的需求。而非我们有多努力、有多牛。
进入一线城市、互联网或金融行业,本质是更深一点参与了城市化、信息化/ 现代金融。
粥左罗从新媒体起步,刚好是创业邦顺风而行之际,更大背景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际,是新媒体从取代纸媒到迅速扩大用户群之时。
当他转向传授技能、做自媒体、做课程。这几步,同样都处潮流之前部。分别对应新媒体创作者培训需求激增、流量开始凝聚、知识付费兴起。
故谓顺势者昌。
五、专注
专注,首先意味着放弃。
我们的精力有限,受众记忆需要聚焦认知。放弃的不仅是事情,本质是放弃私欲,是放弃在多项事情上得到好处。而聚焦在更有效给他人带来益处。专注的点,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愉悦,由此才能专注。
有了专注,才有迭代与长期主义。
曾国藩的朋友曾教导他:“用功就像挖井,与其挖很多口井都没有泉水涌出,不如深挖一口井、直到泉水用之不竭。”
曾国藩给弟弟的家书中,也反复阐述这点: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尊尊告诫,“万不可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六、迭代
快速成长,来源于学习闭环。即粥左罗说的“迭代思维”。
是否鲁莽定律开局,这因人而异。对于整天光纠结不行动的人,鲁莽开局、先干再说,可帮助减少大量纠结的时间成本。后期迭代即可。
但还有另一种可能,即鲁莽造成过高的选择成本,以致无法有效迭代。比如摆地摊与城管游击,2010年后在这个方向上迭代,留下更多的大概是艰苦朴素精神,在有所成就后用于长期自我激励,在当时却不会有太多技能知识资源的成长。
所以在已选择方向陷入瓶颈后,是继续坚持迭代以待突破,还是扩大视野、更换赛道?可能保有A、拓展B,在自己对B有了充足的认知后进行切换是最好的。
而在已有方向,需要的是快速迭代。比如写稿发文,在创业邦平台上,阅读量与评论就是极好的反馈。每一篇精品,都是一次快速迭代。但对于更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则反馈机制更加复杂、周期更加漫长。需要的更多是自我系统性输出(写作或演讲)和求教于专业人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