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出生的年代,物质并不像今天这么丰富,节俭一直是她的习惯。
如果是10元3斤和10元5斤的桃子,她会给自己买10元5斤的桃子。她会从快烂的桃子开始吃起,然后好的桃子也放坏了。
妈妈过生日时,我用工资给她买了生日礼物,想让她开心,结果收到礼物后,她一个劲地唠叨,不要浪费钱,我给她买的东西她也用不上。说到后面,生日的愉悦气氛也没了。
看到妈妈对自己过度节俭,我很多次都对她说,要她对自己好点。可不管怎么说,妈妈下次还会这样,有时差点吵架。
后来我学习了心理学, 开始慢慢了解到,妈妈节俭的背后是物质和资源的匮乏感带来的不安全感, 节俭其实是潜意识下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采取的行为。
几十年下来,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重复这种模式时,妈妈的内心才会觉得安全,否则会陷入到焦虑紧张和不安的情绪中。
我生气和恼怒是因为妈妈的节俭给我带来了心理压力,最后这种情绪引向我自身,导致我对自己的恼怒和自我攻击。
想起来曾经参加武志红老师的新书分享会,现场观众里也有人向武志红老师提过类似的问题,她也因为这个问题感到备受苦恼。
武志红老师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如今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感触更深了。的确,在处理和妈妈的关系时,也许我应该做的,能做的,不是改变妈妈,批评妈妈的做法,责备她。
而是有同理心,设身处地站在妈妈的位置,体谅她曾经经历的物质贫乏的生活,学着体谅妈妈,理解妈妈,包容她,给她更多的爱。
因为物质不丰富,节俭成为了一种本能,一种习惯,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
习惯和模式一旦形成,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改变。
给妈妈买礼物是向妈妈表示爱,体谅妈妈,也是在表达对妈妈的爱。
当我们能设身处地的体谅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亲人会感受到我们的理解和爱,我们和自己也能达到更好的和解。
文/ 茉心荷
我是@茉心荷,在这里记录我的思考,点个关注,让成长不再孤单,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