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二次创业者的困境与野望

二次创业者的困境与野望

作者: 妙蛙种子2号 | 来源:发表于2020-03-29 17:36 被阅读0次

很多投资人都会说“我们喜欢投连续创业者”,从过往的案例看,雷军、王兴、张一鸣、黄铮、庄辰超都是连续创业者,似乎连续创业者的胜率是更高一些,我们会很自然的把原因归于老司机会开车,随着时间的累积,车技变强,对道路的经验增多。这没错,但我还是好奇,一个人在连续创业的过程中,除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还会有哪些变化,又会有遇到哪些共性的问题?

创业正在变成一个职业,总有一群人,不是创业,就是在准备创业的路上。最近三年时间,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二次创业者越来越多,这里的“二次”是“多次”的泛指。通常他们的画像是,在2010 年到2016年期间开始第一次创业,业务到达过一定的规模,融过几百万到几千万美金,有上百个投资人的联系方式,最后公司清算或并购,运气不好的从创业中并没有赚到钱,运气好的公司并购掉,创始人实现了千万级别的小目标。但因为还没实现大目标,无论是从成就感上,还是从财富体量上,创始人对功成名就始终有极大的渴望,经过几年的复盘和沉淀,开始第二次创业。

我稍微做了下统计,2019年交流的项目里,二次创业者大概占40%。在过去三年我投的项目里,二次创业者占70%。从创始人对商业机会的选择,创业的心态,到开车的经验的变化上,确实有些有趣的现象,这里写出来探讨一下。但这不是什么规律性的总结,人的差异很大,一些现象能有50%的共性已经不错了。

从灵感型创业到方法论型创业

第一次创业往往是做了一款自己喜欢的产品,自己作为用户有很强的体感;或者做了一款自己擅长的产品,能发挥过去的优势。在选择某个商机切入时,往往比较依赖灵感,并不一定是深思熟虑的。因为体感强,往刚上路时往往开的很顺畅,但难题是,开着开着就遇到了行业的隐形天花版。

随着思考力的增强,创始人对商业机会的发掘能力也在加强,第二次创业往往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方法论,或者衡量好金矿的标准。往往是先发现金矿,自己再跳进来做,

像王兴,在多次创业中总结出了“四横三纵”理论;庄辰超做去哪时,从Google的行业收入占比来分析创业机会,锁定OTA。这些都是大佬们在多次创业后形成的商业机会判断的方法论。

在聊项目时,我听到过一些有趣的方法论。

 比如“考古式创业“,寻找那些倒下的恐龙,仔细研究他的化石,看看他死在那个环节,重新构思模式后,去做一样的需求。切入点是很难预测的,往往是试出来的,但如果有一个模式能在短期里快速起量,一定是找到了一个刚需。爱鲜蜂是最早做送零食水果上门的,一度起量很快,但合作的便利店不是他的,物流配送不是他的,在货品把控和物流上都有很大的问题,最终也是倒在这里。但送货上门这事是刚需,后来的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切的是类似的需求,但都是自建货仓,自建物流的模式。借鉴之前的化石的好处就是,降低了0到1的不确定性。

还有的人的方法论是“解答上次创业中的疑问“。比如,有一家消费电子经过几年创业做的挺不错,但创始人始终有个疑问,智能硬件创业做到最后真的只能是消费电子吗,只能赚电子产品的毛利吗?做什么领域的硬件怎么才能搭载内容,形成入口级产品呢?他带着这样的疑问想了两年,每次想到一个品类就找人讨论下,后来找到一个品类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性,而他也二次创业进行尝试了。

我们看到有的O2O的创业者又进入零售行业,继续做送货上门,大的框架是和第一次创业一脉相承的,但更从零售的角度去思考,面向市场的天花板和单元经济模型比原来好了很多。也会看到之前给服装厂做SaaS的创业者又进入服装生产行业,只是这次不做SaaS了,而是包产能,做自营。上次创业提出的问题往往难倒创始人,也往往会给出下次创业的答案。

先通过方法论发现金矿,再跳进来挖矿,好处是这是经过审慎勘探的金矿,真的有很多金子,如果你的体质刚好适合这个金矿,那么恭喜你,挖吧。但有时,发现自己的体质离这个金矿是有距离的,只能靠过硬的学习能力和招人能力来填这个鸿沟了。

创过业的人,尤其是已经创业成功过的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往往很自信,相信能横跨领域。那么,坑来了,二次创业时,对0到1阶段过度自信可能是个天坑。二次创业者的明显优势往往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控盘能力,把控项目的节奏,知道什么时候增长,什么时候收紧;二是打逆风局的能力,转型、裁员和穿越低谷期,这些都有现成经验,做起来得心应手。

在把控节奏和打逆风局上,二次创业者相比新手往往有几倍的优势,但在做0到1这个环节上,二次创业者的优势比一次创业者可能只多x%,并不是倍数级的。0到1阶段拼的是对业务的理解,尤其是C端的创业,有很多艺术化的成分,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灵感来了画出了大作,真的是试出来的,该趟的坑一个不会少。

创始人的代偿心理

上次创业在哪儿犯了错,再次创业时通常会加倍纠偏代偿。上次创业过左了,这次本来想调到中间状态,但一不小心就过右了;同样,上次过右了,这次一不小心就过左了,想要刚刚好似乎很难。这是我从二次创业者身上发现的一个神奇现象。

如果第一次创业融资很苦逼,在估值不高时反复稀释,再次创业时往往会上来就融大钱,而大钱到手的太容易,又容易落入花钱过猛的陷阱。

如果第一次创业是死在花钱过猛、现金流断裂上,再次创业时往往会超乎寻常的克制和谨慎,核心原则是自己不犯错,等竞争对手犯错,但创始人有时也反问自己是不是过于克制了。

如果第一次创业失败是因为没有相信某个超前的趋势,再次创业时很有可能做一个极超前的趋势,超前到是这个方向上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并且,看不到第二个勇士。

如果第一次创业先做了一块活命的业务,几经曲折,才做了最终想做的性感模式。再次创业时很有可能上来就做最想做、最性感的模式,组建最理想的团队,试图走最短的路径,把“go big”的阈值调到最高,把“be alive”的阈值调的很低,风险系数乘n倍。

优秀的创始人都是极其聪明的,调节纠偏能力很强,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这种“代偿”的情况呢?

和一些创始人深度交流后,我发现从理性层面上,随着创业经验增多,手感的拿捏准确度是在增强的,并不会出现代偿。如果是他帮别的公司分析问题,往往拿捏的很到位,不左不右。但是因为上次创业往往带来一些感性上的创伤,焦虑、失落和自我怀疑。如果上次过左时带来了失败,让自己很痛苦,下次创业时,潜意识里会往反方向纠偏,对之前缺失的事情加倍代偿,一不小心动作幅度过大,过犹不及。尤其是,上次创业带来的“损失感”越强,这次带来的代偿越大。

这种代偿很潜意识,做的时候往往觉得刚刚好,事后才发现是代偿了。

从一蹴而就到先实现小目标

现在的创业者比之前真的更加成熟了,很大的一个体现是在定义目标,和计算达成目标的概率上。早在2013年到2016年创业最疯狂的时候,很多创业者最在意的还是公司估值,心里都默默有个梦想叫IPO。努力做大规模,努力拱高估值,有时不可避免的牺牲了业务的健康性,也造成了过多的股权稀释。几个创始人碰到一起时,面上不说,心里都默默会比较下估值,相比业务量和盈利这些指标,估值还是一个最标准化一个指标。

创业大潮之后,老司机们看清楚了两个现实:

第一,如果以IPO论成败的话,那99.9%的创业者都会失败。

第二,即便IPO了,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上市10亿美元,现在1亿美元。

这两个现实下,创始人会开始思考什么叫“上岸”。我和创始人探讨过什么叫上岸,最理想的上岸方式肯定是IPO后,做某个行业的大哥,由创业者升级为企业家,把上市公司打造出更多可能性。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不是不努力,而是有的赛道到了一定的节点天然失去势能,IPO已经是在强弩之末。第二种上岸方式,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卖掉,落袋为安,口袋和远方都解放了,再创业做一些更加“诗和远方”的项目,下次再追求IPO。随着越做越深,如果看到了行业难以捅破的天花版,真不如卖掉;如果自己还很年轻,走着走着发现公司要失控了,那不如卖掉。投资机构并不太喜欢中小规模的并购,从里面赚不到太多钱,但这个对创始人个人来说,可能是很好的上岸、进而更提升一个层次的方式。

好几个创始人和我讨论过黄铮和段永平的案例,黄铮在做垂直电商失利后,做了一家电商代运营公司,和一家游戏公司,都是很赚钱,但天花版有限的公司。但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孵化出了拼好货,又转型成拼多多。先拿一手567的小牌,然后打成了JQK的大牌。段永平在离开小霸王后,再创业做的是步步高复读机,这是一个软柿子,品类不大,但进去打赢的成功率很高。我们看到更多的创始人,尤其是年轻创始人,更加认清当下的能力边界,也选了一个自己能打的动的品类,甚至想好了将来要退出的方式和节点。这也许不适合投资机构投,但对创始人个人是个很明智的选择。

欲穷千里目,先达小目标。

之前的创业大潮造了很多项目,有的项目已经没有势能了,无论是在业务增长上,还是融资上,创始人是靠“创业精神“在支撑着继续做。而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又经历疫情这一波,很多公司在穿越低谷,甚至在穿越马里亚纳海沟。如果实在难,不如结束掉上次创业,去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我们在玩游戏时,随着通关,自身的血条和武力值不断提升,但下一关的难度永远会设置在“刚刚好”的难度上,一不小心就会挂,似乎我们并没有因为升了级就感到一路开挂。似乎创业也是同理。

在过去十年,创业和投资的的核心主线都是围绕移动互联网展开的,但现在,这道主线消失了,变成了若干条支线展开,而每条支线都和更深的行业相关,需要更深的洞察才能看到大故事,需要更全面的技能才能写这个大故事。

市场的容错空间也在缩小。放在2015年时,简直是全民VC,一个项目出去融资时,可以见上百家机构,只要不是做的太离谱,总有一家投你,其实有时模式是错的,但融到了新钱,左右挪腾一下,换个模式继续试试,没准就出奇迹了,当时有些项目是这样跑出来的。但现在的容错空间小了很多,这个领域就小几十家VC,见完都不投就真的拿不到钱了,即便拿到了钱,想再左右挪腾下换个新模式,会发现一个萝卜一个坑,周围都插满萝卜了。

但,总有一群人,不是创业,就是在准备创业的路上。接下来,更深入的机会,更难游戏环境,更有方法论、心脏更大的创始人。

相关文章

  • 二次创业者的困境与野望

    很多投资人都会说“我们喜欢投连续创业者”,从过往的案例看,雷军、王兴、张一鸣、黄铮、庄辰超都是连续创业者,似乎连续...

  • 2019创业者的困境与出路

    第一张 今年的生意就像这张照片 吊在那的是商家,已经脱光衣服(利润归零), 必须要垫着脚才能活下来; 坐在那的是顾...

  • 创业者的困境

    作为一名创业者,深知创始人在创始团队管理上可能会遇到各维度的各种挑战:有关于自己的,有关于团队的,也有关于...

  • 野望的红灯区

    1. 野望出生时不叫野望。野望,是野望自己给自己改的名字,当野望拿着崭新的身份证从公安局出来的时候,“野望”这两个...

  • 【第四周】走入困境

    这最后一周的采访主题是“走出困境”,而我所采访的这位创业者马哥,却一次次“走入困境”,并告诉我,“困境”的意义,会...

  • 小米的野望与局限

    小米最近风头强劲,3年多时间做到估值400亿美金, 据说年销量6000万部,已经是中国第一大手机商。 小米的成功,...

  • SAAS,产品,创业者的困境

    写此文的灵感是来自于上周五和一位来自阿里的创业者一起坐谈,从SAAS行业趋势,到产品本身,最后到创业体会,相谈甚欢...

  • 博弈论-囚徒困境与重复囚徒困境的启示

    博弈论-囚徒困境与重复囚徒困境的启示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讨论的是两个...

  • 借假修真

    危机感和实际困境,是一个创业者和一家企业长期会存在的,无论企业规模大小…… 而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是要...

  • 野望

    野望 风霜雪月华年, 红花绿叶扰人颜。 愁满面, 别处青山不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次创业者的困境与野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sh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