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习学习的方法,这就像计算机处理数据时同时升级操作系统,数据是在当时有意义,而操作系统却能作用更长时间。
今天了解到一个机制,只要人在集体中充分投入或者与集体做一样的行为,有一种激素就会源源不断产生——内啡肽(类似多巴胺,让人觉得很舒服,人体的一种奖励机制,在运动后也会产生)。
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先补充一个信息,我们很多行为在分子层面上就是一些激素会驱动的,比如学习新知识,笑,听故事都会对应一些比较“惬意”的激素。——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一个人学习会那么难,因为如果没有早已养成一个学习习惯的话,很难凭空去获得这些反馈。
在这里就做一些推论,有一些事可以去尝试一下。
1.一个人容易孤独,但大脑是可以想象的,想象的画面一定程度就是真实的(人用文字聊天也会有情绪)建立某种精神上的联系,比如视频直播,文字记录,看见就是光
2.不要上来挑战太高难度的,比如没有看书习惯却还要一个人看书,很难建立反馈
3.进度安排上学习资料和练习结合,一个人学习可以看一个知识点,练习一个知识点,人会共情,看到视频时候会缓解孤独,同时学到知识点会很想尝试
4.警惕诱惑,学习进入状态需要时间,而身体如果缺内啡肽了,更容易就近去寻找一些容易获得的,比如浏览一些没用的新闻,大的原则就是在学习方面,能促进激素分泌的越多越好,其他方面,能获得满足的,越少越好
5.学习不能安排的太枯燥,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把我们满足的太好了,如果学习的兴奋度不够,就很容易饿了要吃饭,学完还得玩会手机,那么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呢?
内啡肽形成机制就有参考,陪伴靠想象,这样满足一部分,至于另一个尽情投入,这个可以做到。比如背单词可以手舞足蹈;学习时候动一动(一个人别怕傻,古人都是摇头晃脑读的);准备个小黑板,思考时候,讲一讲(费曼学习法,还很高效);写日记,做总结;实在不行还能运动。——如果第二天不想学了,那只能说明,学习这件事还没有那么让自己满意,持续提高对于学习兴奋度,也是进步的很重要的一个方向,等到哪天真的到了不学不行了,那还怕什么学不下去。
多了一个思考的维度,叫做激素,可以用来培养学习习惯,也会对自己不愿意学习,多一点点理解,先学起来,学得过程中也要让自己快乐,吃饱喝足才会更安居乐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