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赶考昨日,监考公务员考试。瞟了一眼,那《申论》题曰“赶考”。瞅那考场,真是“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那前排考生更是胸有成竹,奋笔疾书如有神助。此考匠,头颅偶藏银丝,似过而立之年。近旁偷视,卷面整洁,泮洋洒洒,作答已近尾声。驻足瞄之数行,文笔真不错,“……怀敬畏之心。‘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怀奋斗之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怀清廉之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怀赤子之心。‘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牢记‘来时路’,走好‘赶考路’。”这家伙,看来做足了“赶考”功夫啊。
6岁那年,我也“赶考”。一早,父亲挽着刚从齐腰的泥水田里抽出的裤管,披着沾满了泥水和稻草的粗蓝布衫,牵着我那满是泥沙和猪草味的小手去村校“考试”。村校的罗老师告诉我和父亲,只要能用右手越过头顶摸着左耳朵就算过关了。不知是我那“接烂传”的大姐穿过后存放了多年的小花衣太紧,还是我那娇小的身材天生胳膊就短人一茬,一次二次三次都够着。望着老师那严厉的眼神,盯着父亲那乞求的目光,眼瞅前后的小伙伴一个一个地被老师将名字方方正正地写在本子上,我的小宇宙彻底爆发了。“我要读书,我要读书……”配合着凄烈的吼叫声,听说我在教室里滚了好几圈。不知是父亲给罗老师说了一“箩筐”好话的原因,还是罗老师被我死皮赖脸地抱着讲桌不挪步的顽强精神所感动,罗老师给我单设考题,只要能数十个数就算过关。听父亲说,我一口气数到了九十九,一百这个坎怎么也迈不过。罗老师一个劲地说行,父亲是一脸的骄傲。我便成了罗老师的学生。哎,赶考不易,开场艰难啊。
8岁那年,我又“赶考”了一次。全县举行小学生口头作文大赛,层层选拔学生参加。我是被罗老师硬拽到镇中心校去的。一到镇中心校,看那架势,我就虚火。黑压压的一屋人,讲台坐着四位考官,我一个也不认识。那参赛的学生叽叽喳喳吵个不停,有几个学生比老师矮不了多少,我在体型上逊色他们很多。他们不停地进进出出,“赵校长好”“胡主任好”“肖老师好”“徐老师好”。原来多数参赛学生都是镇中心校的,这可是他们的地盘呢。看着我怯生生的样子,罗老师把我拉到一边,“别害怕,把你那篇《我家的夏天》背一遍就行了。早背完,我们早回家。”背诵,那可是我的强项。轮到我上场,按照罗老师的叮嘱,我一气呵成,拜拜。可事情总是那么蹊跷,一周后罗老师通知我到镇中心校跟校长一道去县里参赛。我的个妈呀,太阳还真有从西边升起的时候呢。这可害苦了爸妈,忍疼给我添了套花衣服。校长召集了好几个老师,让我拿着作文稿,老师们让我这里加个什么动作,这里摆个什么手势,那里要显出喜悦的心情,那里要露出两颗牙齿来。我虽然不太懂得这些与背诵作文有什么关系,但我都一一牢记在心了。县上口头作文大赛,我又破了天荒,居然得了个全镇唯一的二等奖。那比我头还要大若干倍的大红奖状,那小得比我手大不了多少的绿皮小笔记本,让罗老师很是笑了好多天,让父亲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一下子沟壑少了许多条。这次“赶考”,让我进了一次城,知道了城市长什么样。
12岁那年,天刚蒙蒙亮,我是自己“赶考”上路的。记得天气不怎么好,下着小雨,好在我家处在“交通要道”,出门就是直通镇里的石板路。考了些什么,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六年的村校生活,换来了一张县重点中学的“入学通知书”。从此。我就到县第三中学懵懵懂懂地过了三年。不过,我时刻知道,三年后我要么进城再读书,要么就回到那门前铺着石板路的家。
又过了三年,15岁那年,我又去“赶考”了。中考“预考”考场设在一公里外的县第一职业中学。早餐后,老师组织我们去得很早,虽是“东方犹未明”,但不是“凤驾送举人”,是老师带着我们走路去的。那一路吵吵闹闹猴儿们,与父亲母亲赶着去池塘里的那一群鸭没什么区别。三天的中考,我换来了不错的成绩。中考“正考”考场设在县里,我们这些预考中专中师上线的同学们又得向县城进军。考试,仿佛对我来说都还比较顺利。那郊寒岛瘦的孟诗囚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我揭榜之时仍是手握大镰刀,背挂高背篓,行走田埂上,不知猪饿否?中师录取通知书是同学步行好几公里路送到我手上的。跳出农门,“赶考”似乎就少了。
不过,三年后,我又独自背着被褥去了离家十余里的完全小学,那一路上又何曾不是“赶考”。而立之年后,从乡镇学校逃来城市学校,不知这又不是“赶考”。看来,“赶考”还真是永远在路上,是一场永不谢幕的进行时。
昨晚,几个闺蜜小聚,大家怼我:“老美女,你想轻松,到时那儿媳妇上门,这场考试可不简单哟。”妈哟,看来,还得“赶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