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拜读之前,我就看到有读者这样评价:“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改变了他的命运,里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成为了他人生的启蒙老师”。如此高的评价,令我大大增加了对它的好奇心。
拜读完之后,我想说的是,以前我看书,常常看到一半,就往后翻看余页还有多少,或是内容枯燥,亦或是没有耐心。但对于先生的这本《平凡的世界》,我克服了一切“阻碍”,认认真真地看完每一个字,偶尔还要读出声来,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感恩,遇见。打开扉页,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简洁”。
《平凡的世界》,你我皆不平凡由于资金原因,这次买的是普及本(不过日后一定会买珍藏版的)。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随着第一部的第一页,开头一段“平凡”的描写,“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着……”,我开始了这段阅读之旅。
先生出身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家贫七岁是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期间做过许多临时性工作,并在农村一所小学教书一年。
于我看来,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才是真正的好故事。我在主人公孙少平的身上看到了先生的影子,我想先生在塑造孙少平的时候一定将自己与他融合了,才成就了这样一个具有真情实感,能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角色。
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路遥先生塑造的是一个从中学时代到青年时代的不断成长却又持有初心的,独一无二的孙少平。
孙少平是幸运的。上学期间,“幸运之神”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他得知除了自己所在的双水村,石屹节,原西县以外,外面还有更大更丰富,甚至以前从未想到过的世界。正是人生的第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叫保尔·柯察金的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的震撼了他幼小心灵,给予了他思想的启蒙。尽管他在物质上相当贫瘠,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但是他的精神食粮在不断囤积,精神世界在不断丰富。仅这 一点,就让他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孙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关系。孙父和孙母本本分分,含辛茹苦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抚养的孩子也极其懂事,孙少平在家排行老二,哥哥孙少安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不得不放弃学业,初中毕业就回家帮父亲干活,他始终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纵使回家当农民,他也要当庄稼地里的百事通,事实也是如此,有关庄稼的任何问题都难不倒他。如此能干的孙少安,无可厚非获得了村民们的尊敬。随着国家对土地政策的改革,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也有了各自的想法,想要把家庭建设的更好。
孙少安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做起了砖瓦生意,和妻子造砖卖砖,还修起了自己的砖窑洞,中途也遇到过事业的瓶颈,遭受过村民的非议,借钱还钱的窘迫,巨大的压力几乎把他压得快喘不过气来了。好在亲人在身边为他加油打气,以及有朋友的支持下,最终才度过了难关。
少平的姐姐嫁了一个不争气的丈夫,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可怜姐姐既要照料家里的大小事务,还要抚养年幼的孩子。而妹妹兰香自小懂事,她上学时家里的条件虽比两个哥哥上学时好一些,可对于她来说,读书是她走出农村的唯一出路,她不想重蹈姐姐的覆辙,一辈子都困在农村,她是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姑娘。
我喜欢孙少平和田晓霞在一起,纯粹而又夹杂一丝凄美。从两人的相知相熟相恋再到生离死别。有痛苦,有绝望,有甜蜜,更有难能可贵的思想交融。在我看来,两人的相遇对于彼此而言都是极好的。
田晓霞自小在县城长大,父亲又在政府任职,并且官职一路上升,家庭条件相比孙少安来说那可是没法比的。她性格独特,与一般女孩子不一样,在父亲田福军的影响下,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关心国家大事,喜欢思考,喜欢钻研,眼光独到,看待问题常常更加成熟。孙少安在中学时期,由于田晓霞的帮助,看过无数有关国家的新闻报道,以及优秀的文学著作(国外国内都有)。两人一起探讨,一起钻研,无话不谈,似乎形成了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契合。那时的他们简单,可爱。
高中毕业后,晓霞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而可怜的少安必须要回家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久双水村办起了初中班,少平怎能放过这个好机会,走马上任,在学校当起了教师。两人在此期间也有密切联系,但并不是在谈情说爱。
先生说:“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在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外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也许有一天,学生会变成自己老师的老师—这是常常会有的—但人在壮大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求得当时比自己的认识更高的明的指教。”在当时,田晓霞就是孙少平的灯塔,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让他的初心没有被农村生活改变,依然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可好景不长,村里的初中班垮了,孙少平不得不回家当农民,这无疑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意味着他与田晓霞的差距又加大了。每当想起田晓霞,他总感到一种惆怅和苦涩。自从她进入大学后,他就再也没给她写信,主动断绝了联系。晓霞给他的最后一封信寄自黄原师专。他没有给他回信,也就没有再收到她的信。他们的关系也就随之结束了。
在农村的少平也并不好过,他陷入了无限的苦闷,他不能甘心在双水村过一辈子,一种强烈的愿望在在不断的从内心升起,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不想碌碌无为一辈子,等到将来引以为傲的只是年轻时使不完的力气。他彷徨,他焦虑,他也害怕,想过放弃,可是内心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说服了他,再告知父亲和哥哥之后,他准备好简单的行囊,上路了。
他来到了黄原城,这里的一切都那么陌生,于他而言,全部从零开始,想要生存,就得从最苦最累的工作做起,在黄原艰苦的奋斗了一段时间,孙少平外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残酷的现实在他身上留下了残忍的痕迹。在这期间,他没有忘记,在双水村,还有一群挂念他的人,他在将自己为数不多的血汗钱定时资助还在上高中的妹妹。并给与其思想上的鼓励。他对妹妹的话,让兰香对这个哥哥又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崇拜。
一切又是那样的刚刚好,少平和晓霞在黄原的电影院偶然遇见了(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他俩迟早会见面)。尽管她以前对这个人另眼相看,认为他身上有许多不一般的东西,但上大学后,她似乎认定,孙少平最终不会逃脱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命运:建家立业,生儿育女,在广阔天地自得其乐。而现在,田晓霞完全改变了对孙少平的看法。
是的,孙少平在当时的年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见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在田晓霞眼里,孙少平一下子变成了她十分钦佩的人物,他给她带来了许多对生活新鲜的看法和理解。尽管生活逼迫他走了这样一条艰苦的道路,但这却是很不平凡的。她马上为在自己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朋友而感到骄傲。她想要尽自己的全力帮助他。
正因为此次的相遇,两人继续了高中时代的缘分,而另一种缘分也悄然开始了。纵使孙少平知道自己与田晓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差距,或许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但他们有着难能可贵的思想共鸣,这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渐渐认清自己的内心,也明白彼此的内心。最终走在了一起。
他们感情的深厚程度无法用言语表达,我不知道在最后田晓霞抗洪牺牲时,孙少平去见晓霞爸爸的路上的心情有多么复杂,不敢去想。只记得路遥先生是这样描述的“他浑身酸疼,疲惫不堪,似乎不是火车载着他,而是他拖着火车在向省城飞奔……”
孙家就是当时农村家庭的现状,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但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当今社会缺乏的品质,勤劳和朴实。纵使孙少安和孙少平对生活的期待完全不一样,在他们各自的“创业之初”,处处充满挑战,每一步都是那样不易,但他们身上始终保持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未来生活充满热情的态度。我想,这也是路遥先生想要带给读者的。
或许我的感悟还不够,更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还需广大读者亲自去探索。至少,孙少平这个角色在我的脑海里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