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我随江苏百人团来到东北师范大学参加研修培训。在这里,我们重温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感受了为师者以天地为课堂,以自然为教材的读写行走,获取了对学生体察入微、关怀抚慰的心理良方,收获颇多,连呼过瘾。
于我而言,实践有余,理论不足;低头拉车有余,抬头看路不足;拘泥于微观有余,放眼于宏观不足,诸如像《轴心时代的中西方人道主义》这样的讲座,就很能拓宽我的视野,深化我的思维,一时脑洞大开。
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奠定。直到今天,人类依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的精神觉醒了,人们探求着原始宗教的意义,体会着个体的独立自存;摆脱愚昧,运用理智;表达个性,交流思想,产生了种种思想碰撞。在西方的希腊有智者运动,在东方的中国有百家争鸣。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思想文化。海洋文明决定了希腊城邦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政治氛围宽松,伯利克里更是将西方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巅峰。这直接导致希腊文化最具科学性和民主性。希腊的智者们将人们以往对宇宙和自然界的关注和探索转移到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宣告:“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这是西方人摆脱原始宗教和宇宙自然的支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整个西方第一次启蒙运动的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他们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生而平等,这些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成熟,奠定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自然影响了西方的教育。西方教育更加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处于大河文明的中国,农耕的自然经济发达,理性思维亦在崛起。诸子并立,百家争鸣,民本思想勃兴。思想家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在人类社会关系中,特别强调民的作用。然而,他们论述的是人的群体价值,没有谈到人的个体价值。唯一注意到人的个体价值的只有庄子,但又不能反映人的普遍自然本性,也就毫无任何社会意义。
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古代中国人道主义缺少对人的个体价值的承认,缺少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当代教育在对学生个体价值的承认以及对学生人格尊重方面一定是有局限性的,“师道尊严”就是一个例证。今天在中国大多为人师者缺少的就是这一点。要补上这一课,并落实到行动上,任重道远,道阻且长。此番东师学习,周巩固教授的讲座是一种及时善意的提醒,黄宝国教授《差点教育理念的生成和发展》是对学生人格尊重和个性张扬的成功尝试,是我们学习的有效范例。
身为人师,当精心打磨自身的专业技能,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个性,彰显学生的个性,应该是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并付诸到行动上的。
人与人是生而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当然也是平等的,只是闻道先后的区别罢了。只有充分认识到师生平等,对于学生在课堂上下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才能尊重、接受、理解、包容,才能达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
不断学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教者自身的身心平衡带动学生的身心平衡发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认识、了解、接受、反馈的过程,当一个人做到了身心平衡,那么就能够与世界、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共处,这是教育的职能,也是教育的功效,为人师者,当奏一曲如歌的行板,不断践行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