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李凯 学号:17021211112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4wnCMMzfBT0k4GNRHNiwA
【嵌牛导读】:今年64岁的常先生,在体检时发现得了肺癌,而且已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当看到疟原虫免疫疗法招募临床志愿者时,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了广州,成为一名志愿者。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他惊喜地发现颈下淋巴结的转移病灶消失了。经过CT检查医生发现其肺部原发病灶的外表特征也发生了改变,由具有恶性肿瘤特征的“螃蟹状”变为失去恶性特征的“斑块状”,并经微创手术治疗。
【嵌牛鼻子】:恶性肿瘤 疟原虫
【嵌牛提问】:癌症有没有被治愈的希望?以毒攻毒能否可行?
【嵌牛正文】:
目前,常先生体内已经没有任何肿瘤病灶。医生观点,常先生有60%或以上的概率已经被治愈,但需要观察5年才能最后证明是否已经被治愈。
常先生的身体实现“逆转”,也意味着我国科学家利用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取得了初步的临床疗效,晚期癌症患者未来或许有救了。
疟原虫感染可激活免疫系统
用于治疗癌症的疟原虫叫间日疟原虫,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疟原虫。疟原虫感染治疗疾病此前就有先例,历史上疟原虫曾经成功地应用于神经性梅毒(晚期梅毒的一种)的治疗,该疗法的发现者奥地利科学家因此荣获1927年诺贝尔医学奖。
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首创者——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教授介绍,在读书期,他就发现全球疟疾发病率与肿瘤总体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疟疾高发的地区癌症比较少。经过多年研究,陈小平教授带领的团队发现,疟原虫感染可以拮抗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启动抗肿瘤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显著延长肺癌、肝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荷瘤小鼠的寿命。
“我们研究发现疟原虫感染可以激活整个免疫系统 ,而且还发现疟原虫感染非常显著的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陈小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
临床试验“效果不错”
陈小平教授团队随即与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钟南山院士团队合作,开展了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试验。在3例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中观察到2例显效,其中1例转移病灶消失,并通过微创手术切除了完整的肿块。目前,该患者体内已经无肿瘤病灶,其身体状况良好,与正常人一般。
陈小平
陈小平表示,目前试验的病例数比较少,尚处于初级阶段, 但是显示了这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临床案例还比较少,但从治疗情况看效果不错。假如多做几个病人,同样能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再把它扩大,扩大到没有经过化疗的病人,说不一定效果会更好。”钟南山说。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两个团队继续合作,扩大晚期肺癌治疗的临床例数,同时,陈小平教授团队还与其他团队合作,将疟原虫疗法的临床试验扩展到肺癌以外的其它实体肿瘤的治疗。未来,其他癌症患者也有望通过这种疗法康复。
在开发治疗多种人类疾病新型疗法的道路上,有这么一种奇特的方法,那就是以毒攻毒,下面这些案例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1
蜗牛毒液可用于彻底治疗糖尿病
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从海中生长的锥形蜗牛(鸡心螺)体内提取出的毒液或许能够帮助开发超级速效的胰岛素,这或许就为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型疗法提供了一定帮助。研究者表示,他们揭示了锥形蜗牛毒液胰岛素的三维结构,同时他们还阐明了高效的天然蛋白Con-Ins G1(cone snail venom insulin G1)为何比人类胰岛素更加快速的发挥作用。
Con-Ins G1蛋白能够结合人类胰岛素受体,这或许就表明该蛋白能够转化到人类疾病的治疗中;研究者Lawrence教授说道,我们利用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Australian Synchrotron)解析并且分析了锥形蜗牛毒液胰岛素蛋白的三维结构,我们发现,这种毒液蛋白可以避免发生人类胰岛素所经历的结构改变来快速发挥作用,人类胰岛素通常需要发生结构改变来发挥功能,而且这种毒液蛋白能够有效地同其受体紧密结合。
2
肿瘤细胞也能干预癌症了!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癌细胞在脱离实体瘤组织后,无法耐受机体血液环境的不适冲击。然而,有些顽强的癌细胞不仅幸免于难,还可以重新返回肿瘤原发灶,发挥促瘤组织生长的作用。
来自新墨西哥大学癌症中心的夫妻档研究团队Renata Pasqualini和Wadip Arap,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利用癌细胞"潜返"病灶特性进行抗肿瘤应用开发的文章。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从动物外周血中分离出癌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修饰癌细胞,使之表达一种可使癌细胞凋亡和坏死的细胞因子--TNF(肿瘤坏死因子),再将该修饰后的癌细胞输回一系列癌症动物模型体内,如黑色素瘤、乳腺癌、肺癌等。结果发现,动物体内的肿瘤生长和转移均得到良好抑制。
3
巴西计划用蚊子来对付登革热
登革热每年感染大约3.9亿人,能够引起严重的关节痛和头痛,而直到今天,科学家们还是没能找到能够治愈登革热的药物。
今年早些时候,研究者们开始利用基因改造的蚊子进行测试,这些蚊子可能可以将这些吸血害虫彻底铲除,现在,一组专家又找到了另一个方法来防止登革热的扩散。他们发现利用一种特殊的细菌来感染蚊子,与登革热疫苗的效果类似,就可以防止登革热传播到人类。
来自里约热内卢的科学家们用一种称作沃巴克氏菌的细菌来感染蚊子,这种细菌能够对携带登革病毒的埃及伊蚊起到防疫作用,防止病毒在其体内扩散。当带有沃巴克氏菌的雄蚊对不带细菌的雌蚊卵子进行受精时,这些受精卵不会变成幼虫。如果雌蚊和雄蚊都带有细菌,那么它们的后代也会带有细菌。
4
科学家“以毒攻毒”治抑郁症
通常人们治病都是找出根源后设法消灭它,但美国一项治疗抑郁症的新研究则反其道而行,通过加强抑郁症的致病机制来达到治疗效果。这种类似“以毒攻毒”的策略开辟了治疗抑郁症的一条全新途径。
该项研究负责人、纽约伊坎医学院助理教授韩明虎对新华社记者说,他们研究发现,大脑受到不良刺激后未患抑郁症的小鼠,其大脑并不像之前认为的那样努力避免有害变化,而是经历了有害变化,并利用它们建立了新的健康平衡。该研究17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这项研究发现,阳离子通道电流增加是一种不好的病理变化,罹患抑郁症小鼠体内阳离子通道的电流增加,导致鼠脑多巴胺神经元放电增加。然而,研究人员注意到,健康小鼠在受到刺激后,体内阳离子通道电流增加幅度是抑郁症小鼠的3倍,鼠脑多巴胺神经元放电却没有增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