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重视诗歌的音乐感
我们相信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千百年来不曾改变,不管诗歌的形式、内容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不管创作者如何去探索、实验、求新求奇,诗歌创作的原则一以贯之——词句精炼、讲求乐感、创造意境。
今天我们重点来讲讲诗歌里的音乐感,也就是诗发出的声音——节奏快慢、腔调起伏、字顺音谐、韵律谐和。
诗歌创作是极古老的,在先民的生产活动中,就有诗歌的雏形了。一群壮汉要合力挪动重物,就一起发出有节奏感的“嘿哟、嘿哟”声,正是二言诗歌的初形了。祭祀时要对神讲些真心话,正是诗歌的内容了。诗歌从一开始便是别具特征的、专用场景使用的语言形式——用语言加上音调节奏,或者用语言加上乐器再加上舞蹈,以既颂、既唱又舞的方式进行着,在先民的劳动中、祭祀中、传播英雄传说中发挥着作用。
语言既是诗的载体,又是诗的内容,同是诗的表现形式,我们便当注意,诗第一是用来说的、唱的、听的,是口对口、口对耳;不是用来看的,看是文字出现以后,作为保存与记忆来发挥作用的。语言是用来说的,文字是用来看的。这就要求我们创作诗歌时一定要注重诗歌的“悦耳”性,要经得起读与听、说与唱,而不是耐看。我们后来的诗歌创作越来越倾向于看了,看着文字,在心里默读,发挥联想、想象,默领神会,这使得诗的语言表现力与情感外显的力量减弱了,弱化了诗表情达意的功能;也使得诗歌的互动性降低了,现实的实用功能(人与人凭诗当面交流互动)退化了——后来的人欣赏诗歌不必然读出声来,也不必然要读出来给另一个人听,这与祭祀时的念词(使用场景)已明显不同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提倡诗歌的可读性,提倡诗歌创作者关注到诗歌语言中音声的特殊作用,要让诗歌的可读性更强,音乐感的表现力更足。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应该有意识地去处理诗歌中节奏的快慢、腔调的起伏、韵律的谐和。它们表现在音声上面将极强烈且直接的表现出诗歌的情感状态,充分调动人的多种感官,从而使得诗歌的作用力变得更加强。
比如节奏的快慢,假使用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读的时候自然就把速度放慢了,节奏放缓了,则在那样的音声效果里哀婉幽怨的感觉就出来了。假使用叠词“哗啦啦”“突突突突突”在读的时候自然会把速度加快,节奏变急,则高昂的激越的效果就容易表现出来。
大家去看演员念台词,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节奏、腔调、语气去说,就肯定是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效果,甚至不一样的意思了。什么样的情感与什么样的节奏、语气相适应,是诗人要努力去调配好的,它关乎诗歌的艺术魅力。哑巴诗歌是不足取的。
再比如说诗歌为什么要讲押韵啊,因为顺口,顺口就好说出来,情感就容易得到加强,在篇幅内用着相同“频率”的字词去引起声音上的共振,就会让内容变得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在声音上会更加悦耳动听,让人更容易接受。
诗歌为什么要讲平仄啊,因为字与字之间那高低起伏的音调变化使得声音的对比度变得明显,在高低起伏间让情感更有力的表现出来,在有序的参差排列中带给人音声上的美感。
古人写诗是重视诗歌音乐感的,现代诗则差了些。现代诗写法上更自由了,对词句的搭配使用似乎也更灵活了,可是诗中的音声效果却减弱了,甚至没有,这就很违诗歌创作的原则了。
我们提倡现代诗歌创作强化可读性,诗歌中要体现音乐感。如果诗人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那就积极去向古人学习,不要为了求新,不顾音声效果,不要拿现代诗有现代诗的写法和讲究当借口,不去表现诗的音乐感。诗之所以为诗,音乐感是很关键的要素。
当然,我们也当认识到,现代诗歌创作,不必然要平仄相间相对,不必然要押韵,不必然要采用固定的五言或者七言的格式,那么,诗歌的音乐感又将从何而出呢?诗人们当然应该有自己的积极探索,打破格律诗的一些藩篱,突破固有的范式,这意味着那个诗人的艺术能力要更强,对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有着更为清晰深刻的把握,对现代汉语里别具诗味、情味的词汇能够加以灵活恰当的组合运用,就像一个郎中用药,君臣佐使搭配得当。如果还没有这个能力,那就老实点积极向古人学习。
最后录几句有代表性的现代诗句,供大家感受下。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远比远方更远。”(有押韵)
“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有押韵)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无押韵)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横身探出马刀,品尝了初雪的滋味。”(无押韵)
“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这几句经典的现代诗句,有的押韵了,有的没有,也没有严格按照平仄相间相对的规则去写,平仄之间弹性较大,但基本上做到了参差出现,表现出来了诗歌的音乐感。让诸位去向古人学习,不是依葫芦画瓢,而应该深入诗歌创作规律,加以灵活运用。
把诗歌语言的流动当成音乐的流动来对待,让字词组合起来的音声效果带有音乐中音阶组合的旋律感,无疑的,这样的诗歌语言必然是有音乐感的,其可读性自然大大增强了,更添了艺术感染力。朋友们,不把现代诗歌写成小说、散文的样子,音乐感的体现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创作者不可不察也。
——胡柳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