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的百万富翁》一书,结论都是基于作者托马斯·斯坦利对1.4万名美国富翁调查后获得的真实数据,书出版已有20多年,但这个主题历久弥新。
毕竟再怎么更朝换代,金钱都不过时。
书中的观点和结论多次让我感到惊讶,不过整本书看完后,又觉得没什么特别之处,一切是那么地理所当然。
很明显,因为太有道理,我钻入了“事后诸葛亮”的陷阱,希望你会是个“事前诸葛亮”。
下面是真实百万富翁的简介:
>>>表象
大家可以发挥下想象力:一个百万富翁应该有着怎样的生活?
是否头脑中,会情不自禁浮现一个人:身穿限量版服饰,住在金碧辉煌的豪宅中,家中宽敞车库停着数辆豪车,顿顿珍馐美馔。
总而言之,过着穷奢极欲,普通人做梦都梦不到的生活。
no
实际上,一个开着国产普通汽车,身穿大众品牌服饰,普通住宅一住几十年,日常只喝廉价啤酒的人,更可能是百万富翁。
百万富翁也许是我们眼中最不像百万富翁的那群人。
如果觉得违和,实在无法理解,建议了解下“股神”巴菲特,推荐书籍《巴菲特传》,虽然我原本以为这是特殊人物的特殊生活。
>>>消费观
昂贵的商品那么多,如果百万富翁不买,谁买单?
难道是因为他们知道财不外露的重要性,为了保护财产和生命安全,故意如此低调行事?
no
让大家又失望了,没有想象中的趣味性。
他们深知财富是你的积累,而不是你的消费。购买表现身份的产品容易,但如果一味追求表面光鲜,结果常常是可以预见的:低人一等的经济状况。
有很多比百万富翁赚钱能力更强的人,但他们的财务状况却远不如百万富翁,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消费水平与赚钱能力持平,甚至略胜一筹。昂贵的奢侈品也许大都被他们收入囊中,于是为了未来,他们赚钱的脚步无法停下。
而百万富翁们,开源节流,过着低于他们收入水平的生活,早早实现了财富自由。
>>>工作观
上班如上坟,如果你有这种感受,应该及时调整或反思,不然将与百万富翁无缘。
经研究证明,理财大师大都喜欢自己的工作,而很多理财外行之所以工作,仅仅是为了维护他们的消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否因为他们每天做着不开心的工作,所以必须依靠各类物质来补偿自己,给自己打气?也未可知。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小女孩非常讨厌写字,然后每天的练字作业,让她感到非常不开心。然后她爸爸和她提议:你不是喜欢画画吗,你试试把写字当成画画来完成?
小女孩顿时心情舒畅,开开心心且漂漂亮亮地完成了自己的作业。
很没劲的工作,进行拆解或换个定义,也许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当然发现所爱并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是再好不过的。
成功人士会是那些喜欢自己工作,每天早上迫不及待要赶到办公室的人。
>>>理财观
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人,本身就很节俭,很明显不需要做年度预算了。
而结果是,他们不但会做年度预算,而且他们每年会花费比一般人多很多倍的时间在年度预算上,并清楚了解自己一年下来,在衣、食、住上花费了多少。
这是爱钱的本能驱使?
no
不是热爱这种枯燥的计算,只因为他们清楚有很多事情比做年度预算更难更可怕,例如:永远无法退休或永远过着为钱发愁的日子。
很多人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钱而发愁,却只愿意花少量的时间来管理个人财务,非常矛盾,却又极其常见。
除此之外,百万富翁也会有很好的投资规划,而且会投资于自己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领域。
>>>后辈
很多父母,赚钱的一大动力是让子女衣食无忧,同样的,百万富翁对子女会比对自己大方一些。
他们更希望子女从事稳定的职业,但他们会教育子女要自律和节俭,直到子女建立了成熟且自律的生活方式,才会把钱分配给他们,而他们的子女会很早就实现经济独立。
他们对子女的资助,倾向于教育投资,立足于培养他们的个人能力,尽量不直接给钱。采取的方式,是不干涉子女的生活,让子女过符合自身能力的生活。
实际上,如果子女一直靠父母的经济支撑过上远超自身能力的生活水平,他们经济方面很容易处于失控状态。
而百万富翁往往都是不依靠父母获得经济支持的人。
研究结果,超过80%的百万富翁,是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了财富自由。没有投机取巧,没有一夜暴富,只有一步一步的缓慢积累。
所以你若不是富二代,成为百万富翁的希望可能比富二代更大。
>>>寻找差距
最后,我们来衡量下自己的理财水准,参考下面的公式计算个人当前净资产的预期水平。
这个公式仅用来估计个人当前的财务状况,不能完全代表个人的理财水平。
资产净值=年龄*税前家庭收入/10-遗产(PS:如果有房贷和车贷,需减掉)
理财大师——若你净资产是预期水平的两倍或更多。
理财外行——若你净资产只及预期水平一半或更低。
当然财富积累有一必要条件:收入能满足基本需要。
不过对于“基本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主观性很强,这是只有自己才能把握的弹性空间,希望蕴含在人自身的能力之中。
>>>结束
希望了解真实百万富翁生活机密的所有小伙伴,都能融会贯通实现财富自由。也许某些方面你已经做得很好,那就查缺补漏。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健康的身体,大部分人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是最有效的方式,但真正行动的却很少,因为自制力是稀缺品。
一时的痛苦,会严重影响当下的选择,但如果换个角度,把视角放到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退休后,你还会觉得当下的困难是很大的挑战吗?
好好问问自己,一定会有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