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一条新闻,是关于清华张生家抢发北大谢灿研究论文的事情。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谢灿自回国后一直从事磁感应受体蛋白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仍为一片空白,故有很强的开创性,也有学者说是“诺奖级”的研究成果。去年年末投稿到《Nature》,至今仍在审稿当中。
而故事的另外一个主人公张生家,几天前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其中的一些研究均是以谢灿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而论文中却并未提及谢灿的任何工作。
于是乎,清华张与北大谢展开了激烈的撕逼大战。
北大谢先发制人,同时向两校检举清华张的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界炸开了锅。
北大谢称曾与清华张有过“君子协定”,要求对方不能先于自己发文章,且对方发文章时,自己必须作为合作者共同完成。
而清华张则表示很委屈,说自己的研究成果与谢的没有半毛钱关系,况且有传闻谢欲与其他研究者共同研究,这不坑人呢么?
双方你来我往,撕的不亦乐乎。
就在他俩掐的难舍难分之时,舆论来了。
且不说谢的研究成果有多创新,是否是“诺奖级”的,单看二人发表的杂志便可揣测一下二人的内心世界。生物领域的都清楚,北大谢发表的《Nature》是怎样的泰斗地位,而《科学通报》又差了多少个数量级。
北大谢的研究成果,纵使获不了诺贝尔奖,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这是创造新知识的工作。而《科学通报》这本杂志虽然名气不大,但其最大的特点是接收快,上线更快。
北大谢的工作由于新颖,发《Nature》审核时间长是情理之中。而清华张单单发《科学通报》,其动机很容易让人揣测为抢时间。
在学术界,时间就是一切。最先发表的才能称之为创造性工作。基因组测序刚兴起时,许多赶时髦的实验室都跟着测序发表了不错的结果,现如今这项技术普及,却再无当初的影响力与突破性进展。
总之,在两校高层介入之前,舆论早已将胜利的天平压向北大谢的一边。
后来,高层介入,又是我们熟知的那套“严肃调查”。两校同时要求《科学通报》撤稿,似乎也是顺应民心,秉公执法。
目前,稿子虽已撤下,舆论却没有丝毫减退的痕迹。出这么大事,除了清华张,估计整个高层也要头疼一阵了。
说下个人看法。
作为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科研狗,看到新闻的第一感觉真的是“痛心疾首”。他们的研究领域和我自己的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我不知道他们的话有多少是可信的,甚至也不关心他们究竟谁更有道理。我想的更多的是自己所处的这个乌烟瘴气的学术圈。
也难怪北大谢会感慨,
“科学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这次事件发生后,无论是对于科学家还是科学,我觉得这都造成了一个幻想的破灭。”
各种因缘际会,才会进入这个领域。凭着一腔热血,希望有所作为。不求闻达于诸侯、显贵于京城,但求无悔于青春,如是而已。
然而世界永远不会像我想的一样。
可能是体制的问题。但抛开体制不谈,我不相信这其中没有人为的因素。
想到此,心中的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难怪我只会纠结于实验设计与课题方向,我哪知道大牛早都开始思考这么高级的问题了……
我还是太年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