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能不能活得明白,不在于时间而在于经历

人能不能活得明白,不在于时间而在于经历

作者: 文海读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9-06 21:30 被阅读64次

    记者:活得明白是需要时间的事吧?

    郭德纲:不需要时间,需要经历。三岁经历一件事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还没经历这个事他也明白不了。但是,吃亏要趁早,一帆风顺不是好事。从小大伙娇生惯养,没人跟他说过什么话,六十五岁谁街上瞪他一眼,当场就猝死;从出生就挨打,一天八个嘴巴这到二十五岁,铁罗汉、活金刚一样什么都不在乎。吃亏要趁早。

    最早开始听郭德纲的相声应该是初中那时候,大概2005年前后,从小在半导体里听的侯宝林马三立等一众老艺术家的相声,突然有这么一帮新面孔活跃在电视荧屏,活儿还使得不错(虽然那时候并不了解相声,唯一的标准就是能把我逗乐),自然不能放过。于是乎特地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了一个MP3,到处下载德云社的相声,以打发各种零碎时间。等到后来德云社和北京卫视交恶,徐亮和德云四少先后出走,以及郭德纲和曹云金师徒间的刀来枪往,对相声门里这点事还有郭德纲才有了些许更深的认识。

    你活得明白吗?

    不过今天要聊的和相声或者郭德纲都没什么关系,只是在看到上面那段记者和郭德纲的对话时突然有感。

    于是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你活的明白吗?

    问完之后,自然要想想怎么回答。不想则已,细想之下这的确算得上一个“烧脑”的问题。本能的回答就是“当然活得明白,不然老子这么多年岂不是白活了?” 但是转念再一想,“既然活得明白,这么多年又活出点什么呢?” 想必还是活的不明白。

    是的,人活得明不明白,从来都不是可以用活的年头来衡量的。这一点,我认同老郭的看法。

    先来复习一个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百余字,三个人物,形象鲜明。首先出场的是陈太丘,和朋友相约正午出行,等过了正午之后朋友未至,独自离开。可以粗鄙的推测住两点:一守信,“期日中”而等到了“过中”;二有原则,“过中不至,太丘舍去”。毕竟当时他们没有手机不能打个电话问问“你个龟孙到哪了?老子等你半天怎么还不来?” 抛开玩笑话,陈太丘在这件事中身正行端,无可指摘,由此也可窥见陈元方的家教如何。

    然后是与陈太丘相约的友人和年幼的元方。友人已经迟到不说,开口就是一句“你爹在不在?” 虽然问了“尊君”,但是仍然有种让人并不舒服的居高临下之感。然而元方并没有正面回答,很巧妙的侧面迂回:“我爹等你很久,你没来所以早就走了。”这时候友人已经掩饰不住“尊君在否”的客套,直接爆粗。在被元方有理有据的驳斥无信无礼之后,终于感觉到惭愧,下车想和元方亲近一下找回点面子,不成想小孩却是个耿直boy,你丫爱谁睡,小爷不鸟你。最终失信失礼又颜面无存,还是在一个七岁小孩面前。

    讲道理,如果单说“言而有信”这个大道理,大多数心智正常的成年人应该都不会有异议。可不论古今又有多少人办着或者办过言而无信的事情?之所以明白这个道理还时不时地违背,非不懂,而是没有吃过失信的亏。正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猜陈太丘的友人以后再和朋友相约的时候,一定会至少提前五分钟赶到,就算有什么意外不能及时赶到也会派出一只信鸽提前报个信,再不济也不会迟到以后堵在朋友家门口对着儿子骂人家父亲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能不能活得明白,不在于时间而在于经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av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