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身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并不均衡的世界。
有人乐观向上,有人悲观厌世,有人聪明过头,有人愚笨固执,有人坚定自信,有人盲目崇拜,个体差异十分明显。
孔子的中庸之道,最重要的内涵是言论不偏不倚,行为无过也无不及,这样的人确实少之又少,但是作为一种目标,一个方向,它能引领我们一直向上。
比如说到修身养性,急躁的人渴望平和,虽说自己做不到,可是心里持续在追求这样的境界。即便终身都无法做到,但由于有了目标,基本的判断力就不会丧失,最起码他对平和心态上是尊重的,是认同的。
再比如说,言论偏激的人,听到中和之声,也会在意会欣赏,周围环境发出来中和之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那些为了人生的目标,奋力拼搏进取者,若能达到一定高度,也会重新调整心态,该放弃的放弃,该打开的就打开,该坚持的坚持,和谐各方面关系,尽可能在中庸之道上行走,方有可能走向自我所认可的成功,同时也会被社会认可。中庸不是不作为,中庸更看中如何作为,含有不妄为的意思。
孔子感觉悲哀的是,中庸之道难以推行,是社会上人的差异太大,对待事物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太聪明的人总是过了头的聪明,愚笨的人够不着边;贤者过了头,而不贤者不着边际。在此还说,大家每天都在吃喝,而真正知味又有几人?
几千年过去了,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了。纵观人类社会,中庸之道之难依然如此。上层与下层的界限越来越分明,个体实现跃层,上升空间极为有限。不过,中庸之道作为某种目标而存在,它无疑是全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平,精进不休,和谐关系,建设性,都与中庸之道相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