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华杯赛时,浑浑噩噩,随波逐流,驱车带宁娃第一次跑到东分参与考试,重在参与的心,返程在热闹新鲜中聊过。铿锵倒下也无妨!笑迎失败无遗憾,参与为重。直到读高中,我依然不希望宁娃因为竞赛去碰壁。听到过太多的“竞赛就如拿鸡蛋砸墙,那个不破的蛋,就是冠军”,看到过许多竞赛生失利之后,在高二又转回高考时候的不甘心。
一位同届竞赛生的母亲对我说,孩子物理竞赛失利,无缘国集,转而回到高考之路,那就一点点的补吧,她安慰孩子。高压下,他每天坚持操场跑16圈,像蚂蚁啃骨头一样细致地啃高中课本。可惜最终选择了复读。学竞赛的孩子从来不懂得“轻易放弃”,当一条路径堵死,突然变得无所依靠,他们看成开阔和自由,置之死地而后生中蕴含着无限可能。
成功的是,另一位我熟悉的竞赛生母亲冬慧,当年孩子竞赛成绩只能是高考加10分,在离高考只有两个月的情况下,这位母亲托关系, 对孩子一对一补习功课。她沉着冷静,按耐着自己悬着的心,为孩子做着最大的努力和付出,直到孩子考上北大的电子系。她从低谷中爬起来冲向高峰之巅。匆匆几年,已是北大研究生院,方向与马斯克相同,研究脑机接口。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母亲和坚持追求卓越精神的孩子。在宁娃高一选择是否读竞赛时,冬慧不止一遍告诉我:学竞赛,学竞赛,学竞赛。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做主,选择了放弃进入竞赛班级。
看得到竞赛的荣耀,看得到竞赛生的英雄主义。这也奠定了宁娃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思维。他一向认为自己搞不了竞赛。在郑外,大学生返校摆摊宣讲上,top前五大学学子首先询问:你学竞赛了吗?若非竞赛生,他们有些懈怠的再聊些什么,那些没有学竞赛的学生会像一个二等公民一样悄悄的溜走。
而今,到了大学,我却开始鼓励宁娃参加竞赛。 敢于参加竞赛,意味着从新对自己的定位和认知。这是一个怎样的把孩子推向广阔天地的行动!
就在最近,他报了数学竞赛。拿定了就是一道题不会,也要坐两个半小时的心态进入考场,却发现题目是会做的。他跟我说:“只是做的不太好”。我安慰道,竞赛嘛,这样的感觉很正常。只要你敢于参与就是突破,是战胜自己的开始。“不,我只是把上学期的一些知识忘记了,题目并不难,如果我做了准备,满分不是问题。”我耐心听完宁娃喋喋不休的谈论自己的心里路程,从一开始的安慰变成了啧啧称赞。他这么说,我是相信的。高中时候数学拿过满分150的人,说话从来不打诳语的一个人。如果数学竞赛拿了特等奖,期末是不用再考数学的,一等奖是可以加十分。也就是说,学校通过竞赛的方式,实际是给学生多次机会。并且在保研时候具有一定优势。此刻,他后悔化学竞赛时候没有参与,感叹当时自己化学学的还是非常不错。
足够的坚韧、善思才能走得更远。很多良性的习惯在经历时间的沉淀后,在未来才带给你生活所需的利剑。助你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机会就像银燕,常常飞临我们的窗棂;机遇就像钟声,时时回荡在咱们的屋顶。只是需要我们用眼光去捕获,用耳朵去倾听。
特别的日子,记录成长中的变化,成为永远守护宁娃的港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