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开学,花了三天看完这本书。这本书没有阅读难度,可以随时食用。
为什么看呢?因为有句评论说“每个医学生都要看”,好吧,我是医学生。
本书大概讨论了三个话题:一、重疾病人与家人的关系。二、医生的职业操守。三、生命的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一、重疾病人与家人的关系
保罗,本书作者,36岁,肺癌晚期。照料一个没有希望的病人,如同把钞票扔进火坑。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如果从经济学角度就是——只付出无回报终会湮灭一个人所有的感情。
病人刚来(疗养院)的时候,家人会经常来,有的每天来,有的甚至一天两次。然后可能慢慢变成隔天来一次。后来就只有周末才来了。时间长了,过几个月才来,甚至几年才来一次。反正次数是逐渐减少的,可能每年就是在病人的生日和圣诞节,象征性地来探望一下。最后,大多数家人都搬家了,似乎离得越远越好。
但幸运的是,保罗的妻子、家人、朋友、同事都对他予以关心和支持,直到他走到生命的尽头。或许是因为保罗本身就是一位医生,妻子和家人也是医生,他们能对一个疾病看得更加透彻,也能更明了那个最终的时刻。
我本人对该部分感触一般,在此就不啰嗦。
二、医生的职业操守
本书另一个吸引我的点是:作者仔细地描绘了他的求学求职路径。包括人生的开端、对生命的疑惑、选择做医生的源由、读医时候的体会、毕业之后的工作;到最后确诊癌症、积极治疗重回岗位等等。其中不乏大量的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思考。在常人眼里,医生或许就是一个技术活,它和做家具、修水管本质上无差别;但保罗却对此有不一样的体会。
比如说尸体解剖。
尸体解剖是医学生的重大仪式,但也侵犯了圣洁的神明,令人刹那间百感交集:嫌恶、愉悦、恶心、沮丧与敬畏。很多人认为,正是尸体解剖,将有着正常人悲欢情绪与恭敬礼貌的学生,转变成冷酷无情、傲慢自大的医生。
诚然,掌握更多秘密的人似乎有更多话语权和更多骄傲的资本。对于一个外科医生而言,你在其面前没有任何秘密。手术刀切开的,除了生理结构上的“人”,还有社会属性的“人”。
在美国,医生是高收入、受人尊重、学识渊博的代名词。或许每个即将成为医生的人都以为这是一个荣光的时刻,但是在生命与死亡这样厚重的背景下,一切卑微如蝼蚁。
三、生命的意义
查出癌症之前,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死,但我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天。查出癌症以后,同样地,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死,但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天。
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觉得“那些没能活上的岁月”都是我的。而死亡恰好拿走了“我的东西”。殊不知,唯有你活过的岁月才是你的。如同,只有你花出去的钱才是你所“拥有过”的钱。
所以说,对于死亡的恐惧是源于人性的贪婪?一个九十岁的人得癌症会淡然,因为活够了。一个三十岁的人得癌症会很不甘——我本应活到九十。
诸行无常。
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没有奋斗的人生,就像一幅画里身上没有条纹的老虎。
多年前的一句话“顺者求生,逆者求心”。如今看来,这顺逆也是交错缠绵,求生即求心。
有期待就有负载。
假若离去,有什么要求?又或者说,如果你马上要出一趟几个月的远门,你能否半小时内收拾好?
大概是:不要有太多的东西,或者说不要存留太多有“个人属性”的产品(比如说衣物比较私人,家具厨具比较通用)。
清单如下:不沾平底锅一个、电饭锅一个、吸尘器一个、烤盘一个、台灯一个、被子两床、枕头和床罩、外套一件、裤子三条、T恤三件、鞋三双;鸡蛋8个、大白菜1个、胡萝卜2斤、芝士两份、牛肉一份、黄油半块、葵瓜子油半瓶、羊油一碗、羊脂1斤、速冻蔬菜3袋、青菜2颗、番茄9个、椰菜花1个、椰奶2罐、红豆2斤、麦片1袋、大米4斤、糖1斤、盐2罐、干辣椒2包、花椒1罐、调味粉2罐、挂面1包、方包6片、红枣1袋、糯米2斤、酱油1瓶、米酒1瓶、味淋半瓶、面粉3袋、方便面1包……
(统计了一下,觉得自己还没达到可以在半小时内安排好出远门的程度……今晚还是炖羊肉吧_(:з」∠)_)
包括日用品和家具。鸡蛋买一盒,吃不完之前不要买新的。无用的东西赶紧丢掉或者处理掉。干干净净来干干净净走,不要留下太多垃圾。这一生到现在留下的,也就大概几个记录生活感悟的小册子和一本做菜试验记录册吧?还有一些未曾发表的照片。如此看来,人的一生除了维持生计,其实也没创造多少价值。
回家的时候,行李越轻则脚步越欢快。带的东西有多重,即是我们的期待和未成之愿有多重:去市场买了几十斤的东西,是因为考虑到一周要吃的东西;出门背上重重的书包,是觉得自己会努力学习;旅游的时候拉一个大大的行李箱是觉得所有的东西都会用上。
却不知,这些期愿和行囊会耗费我们许多精力去维持。心力也是一种力。“心力交瘁”说的就是这个。人生在同一个时间阶段不要太多的“想要”,先把手头的二三样做好,做到100,已经难能可贵了。3个100不比5个60少。
最后一句话:不要让你的行囊太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