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山大学张志安MOOC网络课程《网络素养》的第二周作业,其中的4个小点观点为老师提出。
新技术的发展为新闻受众接受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也改变了受众的使用习惯,未来的受众呈现如下一些局限性:
1.浅度阅读。内容呈现的形式方面,传统媒体更注重系统化的信息结构及内在逻辑的传播,以及价值观的输出,互联网媒体则更加开放、多元,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观点,这种转变导致了未来的受众只关注信息的表象,对140字微博或者是吸引眼球标题的背后内容,所知甚少,对众多观点的背后无法进行深挖,也较难了解到观点背后的理论和逻辑支撑。时效方面,传统媒体有着严格的采编审发机制,往往时效性不强,互联网媒体追求时效快,发布内容简短,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不过也易造成浅度阅读,互联网媒体受众往往没有时间和耐心去读深度长文。受众心理方面,互联网信息的爆发导致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渴求,互联网时代的受众往往无法容忍错过一些重大事件,对关注的某些行业或某些方面的新闻点,有一种随时“刷新”的心理欲望,由于人的精力有限,只能追求新闻的点,而无法面面俱到,从而也会导致接受到的信息的碎片化。
2.眼动模式。互联网为信息获取提供了更多技术支持和内容源。技术方面,移动客户端+4G网络,可以让受众随时随地去了解新闻信息,并且提供了很好的获取信息的方式,用户往往一键就能了解自己需要关心的消息,不需要主动地去搜寻。内容源方面,大众媒体和自媒体源源不断的内容提供,信息实时刷新,信息蜂拥而至,受众只需要随意浏览就能获得所需信息。
3.信息过滤。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加强,信息来源更加丰富,受众获取信息时,会主动关注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人物,并会主动对感兴趣的消息进行进一步搜索与跟踪,忽略掉不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易导致受众的群体化和偏激化。
4.短时记忆。信息的爆炸以及浅度阅读的接受形式、信息频繁更迭,造成了信息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是直接遗忘,另一方面是观点迅速转向。例如,受众集体关注某件新闻事件,并形成了一定的舆论之后,当新的事件发生之后,受众的焦点又会转而去关注新的事件。另一种是,新闻事件由于增加了一个新的爆料,造成一个重大转折,受众个人的观点或者大众舆论迅速转向与之前的观点完全相反的一面,之前的观点则被抛到九霄云外,更有甚者,一件事件的舆论会出现几次的完全反转。这种情况下,单个的受众容易受舆论的影响,并造成一定的舆论,容易形成网络暴力。
5.任务切换。由于互联网媒介众多,门户网站、APP、朋友圈,都是重要的信息源,纷繁的信息源导致互联网受众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当看电脑的时候,手机响了,就又转向手机,进行多任务的切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种情况,导致了受众注意力的分散,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
综上所述,诚然,互联网媒体的新特征会导致一些不利的影响,然而,技术的趋势不可逆。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注意到了互联网媒体的不良影响,提倡回归书本等,我相信,技术发展的好与坏,只在乎使用的人和所使用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