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提笔时,有些慌魄,很少码字了,工作太忙,我一直在写让我始终有些畏惧的字,倒不是不喜欢,只是成文的过程总是少了酣畅淋漓,总是担忧成文立意是否周全,是否合适,想的多了倒有些索然寡味。今日抢得一时安宁,匆匆起笔,匆匆收笔,情绪得以纾解,于我而言,明日又获得了某种可贵的力量,“自圆其说”的意义就在于此。
约束
那日与人谈起“约束“一词,原本只是简单谈起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被某种特定的制度约束,后来想到在平常生活总目睹到的诸如驾车变道从不开转向灯、参加某种集训时不遵守规章制度甚至在某种时候强迫别人遵从自己的意愿破坏某种规则的行为,认为“约束“只能在一部分自觉的人面前起到作用,看似有些强硬色彩的词语,在一部分无视规则的人面前毫无力量。生气吗?很多时候你小心翼翼维护和珍视的某些规则会被别人轻易打破,你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原则和信念会在有些目光的奚落中轰然坍塌。难堪吗?你的执念很多时候会让你有些神经质 ,你喋喋不休地提醒别人要遵守某种规则的时候,口干舌燥,形容憔悴的样子遭到了同情。可是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说来也很奇怪,时间慢慢拨开眼前的阴霾时,你会发现一个偏执而顽强的能被规则和道德约束的人,反而能够触碰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比如守住纪律后大环境的和谐稳定,比如保持规矩后的互相信任。我很多时候都在一些对峙中败阵,灰头土脸地劝慰自己: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有独立成熟的人格,我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是我心甘情愿被他的规则约束,在不与世界为敌的前提下慢慢成长,宛如人类坚持不懈追求的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人类对自然的约束心悦诚服。
悬空
这几日 ,从早晨一直工作到晚上的时候,迈出办公楼时,脚底下像踩着棉花,眼神失焦望着黑漆漆的夜时,总有种“悬空”地错觉。小时候,常听姥姥形容一个人“高不成低不就”,不明白意思,今时今日,用“高不成低不就”形容自己所说的这种“悬空”状态,再合适不过。人类取得的进步在某种意义上说,在成长中起到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人类越努力,达到的高度离自己期望值越近,眼界越宽阔,对自身能力的就越苛求。我太愚钝了,在前不久的行走中的某一瞬间发现了自己的平庸,往后的日子里囿于比对,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放大,越自我审视越觉得自己的变化与想要的那种状态相去甚远,很长一段时间惶惶不可终日。后来警醒,发现自己虽然平庸无比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更好一些,比如之前硬着头皮做的工作突然有些顺畅了,比如还是能发现一些我不喜欢的人的一些优点,比如卯足了劲儿去“自洽”。在我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对困境的摆脱,对人格的完善,甚至遗忘,甚至成全,甚至重生,都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阿兰·德伯顿在《哲学的智慧》中有句话深得我心:“你问我有哪些进步,我开始成为我自己的朋友。”此时此刻,还是对自己平庸无比难堪不已,还是有爱不成低不就的自我定义,即便如此,还是期待拥有“欲扬先抑”的成长。
立秋过后,空气清冽了很多,晚饭后散布于田间地野,对高远的天空和辽阔的大地熟悉又亲切,我无法形容,这一片包容世间万象的天空容纳了多少用忙碌编制的梦和人生。
好久不见,以此文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