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课的题目是《雷雨》,我将从解教材、明学情、定目标、展流程、观板书等五个部分,阐述在智慧课堂环境下,运用信息化手段把握学情,聚焦课堂重难点,创新课堂教学环境、搭建支架,由扶到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解教材:探寻文本之源
我将从统整视角、单元视角、文本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
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关于“提取信息”的编排如图: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本单元的在教材的定位。我们要依托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运用图像化阅读策略,通过提取相关信息,了解课文内容,为中高年级整体感知文本、初步概括打下良好的基础。
2.借助图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单元课文的构成,以及每篇课文所承担的训练支架。《雷雨》一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知道可以课后题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3.《雷雨》这篇课文结构清晰,课后题直接呈现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动词使用巧妙,有利于学生借助词语感受雷雨前后景色的变化。
二、明学情:找准生本之始
二年级的学生对“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并不陌生,基本具备借助图片、词语寻找明显信息,并做简单的推断。本单元预设提升点,学生能从不同方面提取关键信息,整合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三、定目标:把好教学之舵
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会写生字词“乌 垂 户”。
2.朗读课文,借助课后题说一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色变化。
3.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压、垂”等生字的妙用。
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展流程:发现概括之径
我以黎家厚教授的“极简教育技术”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以符合学生的真实需求为目的,坚持两个原则:
1.创新课堂教学环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2.丰富课堂活动,合理搭建支架,训练学生复述能力。
为更好落实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复习回顾,测学情——聚焦变化,明道理——联系生活,话成长”的三步导学路径,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练习讲故事,提升表达和思维能力。接下来,我将分板块阐述。
板块一:趣味识字,链接生活
为激发学生兴趣,我运用图片字源呈现“雨”的字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分享自己见过什么样的雨。导入新课,指导书写一类字“雷”,我通过观察字形、示范书写、投屏反馈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要点,努力写好汉字。(板书:课题)
版块二:聚焦问题,学习方法
课后题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我设计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环节一:读问题,找关键词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读课后题找一找关键词,借助动画、标红等功能进行反馈并强调关键词。。
环节二:展学情,精准教学
通过大数据反馈,学生能够找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对应的自然段,并提醒出错的学生当堂订正。
板块三: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借助极简教育手段设计两个支架帮助学生借助提示了解课文内容。
任务一:词回家,梳理信息
借助图片、动画功能,我设计“送词语宝宝”回家的活动,引导学生对主要信息进行梳理、归类。精准教学通的实时反馈,促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修正自己的学习成果
任务二:串词语,了解内容
“词宝宝”的雷雨故事,以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借助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雷雨前后的景色变化。同时,我借助评价表格引导学生在互评互议中提升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
板块四:细读文本,巧用动词
如何体会将动词的妙用融入到课文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一:圈画景物
学生根据任务提示圈画出景物并交流。我借助PPT动画功能,依次出示答案,有效训练学生提取、梳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景物的样子,为体会动词的妙用做铺垫。
环节二:巧用动词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压、垂”两个动词的妙用,我借助微课、图片等多媒体字源弥补学生的认知,让他们在做动作和比较中体会两个字的妙用。同时,借助PPT互动功能,引导学生在选词中弄清“垂和落”的区别。
板块五:作业布置
我借助精准教学通平台布置了成长性作业,引导学生给图片排序,并借助图片说一说雷雨前后的景色变化,巩固学生的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
五、观板书:提炼概括之道
本课时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结构清晰,贴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为落实“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支架,让学生初步明白可以借助课后问题提取主要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