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名片:倪丕银,男,1918年2月2日出生,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新市街人。部队番号:浙江安保处第4团3大队7中队,上士文书。
在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提供的名册里看到:倪丕银,1918年2月2日出生,住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新市街108弄。在端午节前夕一个雨天的下午,温州的志愿者扬帆等人和宁波摄影志愿者李春锋先生等一行六七人顺着这个地址一路上找过去。
虹桥镇新市街在当地应该算得上是一条比较繁荣的商业街道,街道的一侧是商业店铺,另一侧是一条河流,在污染本来就不算严重的温州城镇河流中,这条河流更算保持得干净的,河面的建筑物不算整齐,但是,水面的漂浮物很少见到,河水是流动的。这里原是农村房屋之间的一条小道,进去不到二十米的地方拆除了一处老围墙,打开缺口,连接了里外的两条小道路,这样就有了108弄。
在我们所有见过的老兵中,或许只有倪丕银老人生活得最为风光了。他虽然住在虹桥镇一个比较简易的胡同内,但是他那一爿陈旧简陋的低矮小房子的周围都是四层以上的楼房,有的甚至还是套房,但是,当我们到达时,周围群众的围观和参与热情,就足见倪丕银老人在这里的好人缘。
1940年,23岁的倪不银代替三弟,与二弟一起赶赴丽水碧湖人伍,当时被誉为“部队兄弟兵”,被编入浙江省保安处第4团3大队第7中队任队部文书,上士军衔。他当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团长叫童烈,督训员叫王牛樵,第7中队队长赖森祥以及副官徐顺华等的名字。其弟倪丕珍被编入3队7中队步兵。一年后,部队转战温州,驻扎于温州茶山一带。1941年初夏,部队在温州东门杨府附近与日寇遭遇,二弟在双方交锋中不幸中弹牺牲。说起这段历史,从倪丕银老人的脸庞上,看得出老人的遗憾与内疚,或许认为是人家不到20岁都可以做好大人们该做的事情,而自己23岁了,还是看不好二弟!战斗结束后,倪丕银收集了包括二弟在内的十余具阵亡烈士的遗体,送回出生地安葬。倪丕珍的阵亡对哥哥倪丕银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返回队部后因心情过分沉重,无法继续工作,遂向队部请辞,队部批准了他这一请求。随后,老人返家务农。
离开部队后,在虹桥农村,倪丕银开始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过着自己的老百姓日子,他和爱人先后生育了3子1女,但是,到了30多岁时,老婆因病先走了,留下他和四个小娃。围观的群众告诉我,30多岁后,他就没有再娶,自己一人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料理家务,硬把四个子女拉扯成人。不仅这样,在他耕地种粮食的同时还学会了纳鞋缝衣服,既当爹又当妈。在场的七八十岁的前辈们无不同时地说:“那个时候的倪老可辛苦了。”现在好了,他的四个子女都健康幸福事业有成,老一老二已经有了孙子,老三老四的子女学习成绩特别好,是虹桥镇上有名的好学生,都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老头子现在完全可以享清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