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朱兴龙/倪丕银

作者: 浮生若梦01 | 来源:发表于2023-02-09 04:47 被阅读0次
    老兵名片:朱兴龙,男,1922年出生,浙江省乐清市黄华镇人。部队番号:国军108师某营1连通信班。
    朱兴龙老兵肖像

    朱兴龙老先生的家,楼下是老人的小儿子朱剑中大夫开设的私人诊所,而楼上,一位老太太正在自如地晾衣服、擦桌椅、摆放家什……介绍才知道:身板硬朗、行动敏捷,像70多岁的“干活”人正是90高龄的朱老太太。一打听才知道,朱老去黄华社区开会了。

    趁着朱老不在,我们环顾了客厅的四周墙壁:匾在镜框里的“功在社稷”大毛笔字的落款是乐清狮子会萧台服务队。狮子会是以“我们服务”为口号,向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不涉及政治、宗教、国界和种族的民间组织。该组织部分会员和温州关爱老兵志愿者一起关爱着温州全市的抗战老兵。世界朱氏文化研究会第六、七届代表大会近千人的集体照和世界朱氏联合会理事会赠送老人的大幅书法匾额,让我们赞叹不已!还有世界朱氏文化研究会聘请他老人家担任理事、顾问……我们一边浏览一边拍摄一边还在讨论着,我们几个尚未认识黄老的志愿者在想象着朱老会是怎样一个人物。

    正当我们在讨论和想桌着的时候,楼梯上响起脚步声,朱兴龙老先生赶回来了。他一进来就张开双臂说:"欢迎啊,状迎啊!大家坐!大家坐!"接着还和我们一一握手,很客气地说:"社区开会,步说了儿钧,回来晚了。抱歉啊!“出生于1922年的朱兴龙者先生的行动和语言以及穿着打扮等完全像是70多岁的人,甚至比70岁更年轻。他了解了我们的来意后就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地简要聊起了自己近期的高兴事儿:老人协会组织活动:书法协会外出集体参观:诗同学会组织笔会:朱氏文化研究会的清明活动……还有你们关爱老兵志愿者和狮了会的大驾光临!当他知道老伴已经给大家沏菜后就忙叫大家喝菜。

    1941年9月,20岁的朱兴龙被抽壮丁后编人108师某营1连通信班。根据他的回忆,当时的连长叫李文汉。他自己的职务是下士班长。部队在浙江省东阳抗日时打散后被浙江保安处接收。他则转至福建莆田某部任教员直至抗战胜利。之后,回家务农至今。说起这些,朱老总是说自己虽然参加过抗日战争,但是,真正为抗日做出的贡献并不多,更没有上过前线,自己承认在抗战中没有什么功劳。同时,他和我们说了许多抗日中发生的零星小故事:因为朱老所在的是正规军北方部队,军纪十分严格。虽然部队的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但是,绝不允许军人侵害老百姓的利益。在一次行军途中,有一士兵发现路边田里有成熟的西瓜,便背着大家去摘了一只,解解久违的西瓜馋,可是,那是地方老百姓的农产品啊!这事情后来被营长发现,那位士兵当场被枪毙。这件事情让当地的老百姓都感到惋惜,都哭了。

    朱老随部队参加过两次长沙会战。朱老记得,在一次晚上放哨时,夜里巡查发现一班可疑人员,根据老兵的经验判断为日本摸哨士兵。于是,朱老在暗中观察他们,很快地,他们也发现了朱老在盯梢自己,朱老他们看情况不对,就率先摔出了手榴弹,然后马上离开,走得远远的。第二天早上,就有老百姓报告说当夜炸死了两鬼子。还有一次是日寇发现我们部队的士兵在吃饭,就一个手榴弹投过来,一个班被炸得只剩两人。后来,在东阳与日寇的一场战争中,我军被打散,死伤惨重,最后仅剩下7人,但是,由于没有离开东阳,在东阳遇到一接新兵的部队.7人就随接兵部队又加人到浙江保安处。后来,大家一起步行到 市民举报卖江西组建新的部队。

    不久,朱老所在的部队迁移到了福建,朱老在福建考入干部培训班,专门训练了6个月。训练结束后,他在福建莆田某部任教员,却在一次士兵的比赛中摔伤尾骨,被送医疗伤。日本投降后,经教官的允许,于1945年底回家,一直从事农业生产至今。现在的朱老,身体硬朗,心情愉快,参加社区、镇里以及社会组织的许多公益活动,参加家族的世界朱氏联合会,担任温州朱氏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还经常这里开会那里讲课的。

    空闲时间,朱老喜欢吟诗作对,每到一地都喜欢将自己的感受以诗歌、对联的形式表现出来。朱老将自己几年来的诗歌挑选出来,装订成小册子,取名为《朱兴龙诗草》,在朋友中赠送。2000年,世界朱氏联合会第四次大会在武夷山闭会后,朱老即兴写下《游武夷山有感》:“今日登高武夷山,源长流水响潺潺。林中百鸟声声叫,仙姑洞对棋盘岩。高山风景美如画,转身步下灵溪滩。坐上竹筏漂流望,天然岩景十八湾。”如果严格按照诗歌的对仗标准去衡量,或许不是那么押韵,对仗也不是那么工整,但是,有调有声,有动有静,有山有水,有岩有滩,有林有洞,朱老以自己的一次旅游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大自然的宏大画卷,非常难得地把武夷山的整个风景集中在这幅画卷中,让人读后如身临其境。朱老能够在80高龄时有写诗的兴致,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雅致,非常难得。

    鲐背之年的朱老仍然一边参加社会活动一边写诗填词,真是忙得不亦乐乎。这不!我们在和他聊天的一个多小时,他就接到三个电话。

    老兵名片:倪丕银,男,1918年2月2日出生,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新市街人。部队番号:浙江安保处第4团3大队7中队,上士文书。
    倪丕银老兵肖像

    在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提供的名册里看到:倪丕银,1918年2月2日出生,住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新市街108弄。在端午节前夕一个雨天的下午,温州的志愿者扬帆等人和宁波摄影志愿者李春锋先生等一行六七人顺着这个地址一路上找过去。

    虹桥镇新市街在当地应该算得上是一条比较繁荣的商业街道,街道的一侧是商业店铺,另一侧是一条河流,在污染本来就不算严重的温州城镇河流中,这条河流更算保持得干净的,河面的建筑物不算整齐,但是,水面的漂浮物很少见到,河水是流动的。这里原是农村房屋之间的一条小道,进去不到二十米的地方拆除了一处老围墙,打开缺口,连接了里外的两条小道路,这样就有了108弄。

    在我们所有见过的老兵中,或许只有倪丕银老人生活得最为风光了。他虽然住在虹桥镇一个比较简易的胡同内,但是他那一爿陈旧简陋的低矮小房子的周围都是四层以上的楼房,有的甚至还是套房,但是,当我们到达时,周围群众的围观和参与热情,就足见倪丕银老人在这里的好人缘。

    1940年,23岁的倪不银代替三弟,与二弟一起赶赴丽水碧湖人伍,当时被誉为“部队兄弟兵”,被编入浙江省保安处第4团3大队第7中队任队部文书,上士军衔。他当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团长叫童烈,督训员叫王牛樵,第7中队队长赖森祥以及副官徐顺华等的名字。其弟倪丕珍被编入3队7中队步兵。一年后,部队转战温州,驻扎于温州茶山一带。1941年初夏,部队在温州东门杨府附近与日寇遭遇,二弟在双方交锋中不幸中弹牺牲。说起这段历史,从倪丕银老人的脸庞上,看得出老人的遗憾与内疚,或许认为是人家不到20岁都可以做好大人们该做的事情,而自己23岁了,还是看不好二弟!战斗结束后,倪丕银收集了包括二弟在内的十余具阵亡烈士的遗体,送回出生地安葬。倪丕珍的阵亡对哥哥倪丕银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返回队部后因心情过分沉重,无法继续工作,遂向队部请辞,队部批准了他这一请求。随后,老人返家务农。

    离开部队后,在虹桥农村,倪丕银开始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过着自己的老百姓日子,他和爱人先后生育了3子1女,但是,到了30多岁时,老婆因病先走了,留下他和四个小娃。围观的群众告诉我,30多岁后,他就没有再娶,自己一人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料理家务,硬把四个子女拉扯成人。不仅这样,在他耕地种粮食的同时还学会了纳鞋缝衣服,既当爹又当妈。在场的七八十岁的前辈们无不同时地说:“那个时候的倪老可辛苦了。”现在好了,他的四个子女都健康幸福事业有成,老一老二已经有了孙子,老三老四的子女学习成绩特别好,是虹桥镇上有名的好学生,都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老头子现在完全可以享清福了。

    倪丕银老人把乐清狮子会萧台队赠送给他的“功在社稷”的书法偏额和关爱老兵志愿队赠送的“抗战老兵,卫国勇士”的铜牌悬挂在自己的床头上方,他老人家当然以此为傲。听说我们这次来主要是有宁波的摄影师过来给他摄影还计划制作相框赠送他,他特意脱了黑色的外套,别上志愿者们给他颁发的徽章,显得更加有精神更加帅气。他很自如地任凭摄影师拍摄了正面照、侧面照、生活照、工作照、合影照……还提笔给摄影师李春锋先生题写了“希请大家来我家,给我(拍照)留念”。很显然,倪老是很希望大家多来他家看望他并给他拍照留念的。虽然外面下着小雨,大伙儿在倪老的小地方进进出出,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老伴离去后,倪老默默无闻地奋斗着,老老实实地生活,诚诚实实地做人。待到把4个子女相继抚养成人成家立业之时自己已经是花甲之年,不知不觉间到了退休之时,他很自然地退出为之努力了三十多年的农业劳动生活。

    老人心地善良,一心向善,信奉佛教。退休后,他在自己的房子里摆起了佛教丧事用品,做些长香、蜡烛和代写对联等方面的小买卖。现在,他的小卖部和床铺、灶台,以及小小的卫生间都一起拥挤在这个三十年前就建设好的小地方,生活充实经济无忧地过着自己的风光晚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抗战老兵朱兴龙/倪丕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mi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