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看过的书好似一袭凉风,是深夜的那种,每天都会有,掠过皮肤时是温柔的,舒心的,却不留痕迹。散文就更加是如此,若让我说一下它的主要内容,就算是上午才看完的,也没有印象,但能记得是它的基调,自己当时的情绪,却不可名状,散文就是这般的神奇,和小说更加不可同日而语了。
(《眠空》中是这样的描绘的:看完一本书,即使觉得好,日后也常常想不起其中句子,也不会使用或摆弄,也许阅读它,如同喝下的一杯清水,不过是维持日常生存。自我觉得描述的有重要,却也一番绝情,虽然自己也感同身受,还是想换一种风格去表达。)
之前也不是没看过安妮宝贝的书,第一本是《八月未央》,也不太记得清讲的些什么,可能是因为当时太年轻,不太能理解其感情,自己的感受就是怎么会这么压抑,一种堕落,抑郁,黑暗,不安,太多的迷惑,也正是因为年轻,对待不安的事物总是很快选择忘记,到现在完全清空,想着如果现在来看的话,应该会有另一番感受,我想我会迷恋上。
最近不太喜欢在图书馆中寻找着自己钟爱的书籍,跟偏爱在还书处还没被分类整理的书堆中去相信缘分,恰好的遇见。当我看到作者是安妮宝贝,有一丝的犹豫,有些模糊的记忆,封面是窗户边凌乱的书桌,暴露出不羁的美,显眼的是那只在窗户上的猫,说不上的感觉,和夏目漱石《我是猫》中的猫莫非“异曲同工”,它吸引着我,翻开有些褶皱的书页,也不过是个“序”,正击心脏,这是一场邂逅。
《眠空》有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有对世事的看法评价,有作者自己生活映像,有时是一篇文章,有时是一段,有时是一句,长则丰富,短则精悍,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真实。
她说女人不温柔,不管有没有道理,都是错误,我说这样的女人才有魅力,我也愿为之臣服;她说真实而恒久的审美应是一种情怀,所谓的肤泛而变幻的时尚,才是一场捉弄,我想这是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嘲讽;终结应该是“目送你一程,自此各奔东西。”。
用了三天去看完这本书的,有夜里独自体会,有雨天窗前畅游,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是一种微微的惆怅,却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从作者的生活中成长,最爱的是她和友人晦涩的聊天内容,心暖的是对女儿的温柔细腻的爱,又佩服着放诞不羁的性格,这些从文字中就能深深的体会到,它暴露无遗着表达人的内心,当然也会有人选择虚拟,那也就和散文随笔不能相提并论了,改为科幻文更让人接受,我坚信文字能赤裸裸的展现人心。
有的段落给人一种别有洞天,万物皆完美之感,那些被忽略的美被提起时心为之一颤,春花秋月,似乎总在别人的生活中,是被这躁动混浊的世界给蒙蔽的双眼,海棠花好像又在绽放。
孤独,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最近几年也一直被讲成烂话题,励志感动伴随而来,不免将“孤独”大雅贬于大俗。“想孤身前往去看一场花事,如果午后微雨突袭,你恰好渡船而过,不妨我们在春柳拂面的桥头相见。”这是一番绝美的意境,却将对现实混乱聒噪的逃避,和隐藏的孤独用纯洁的情感娓娓叙来,孤独瞬间脱下长满虱子的袍,一袭华丽却淡雅。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血肉,是读者“维持日常生存”的必需品我,想用书中的话来表达一下接下来的感受,“多年之后,你会记得它,也许忘却它,最终你会怀念它。”
清晨早起打扫庭院,插花,焚香,百日劳作。晚上喝酒看月亮。春夜的海棠花在街上铺了薄薄一层雪。我等你来接我回家,手里拿着我的白布衫。
(这是《眠空》最后一小节的第一段,最是平凡,最是美丽,最是向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