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爷作为一个古典乐迷,一直对莫扎特的音乐充满了好奇。在一般人听来,他的音乐似乎很单纯,很简单,很通俗易懂,也似乎听上去没什么深度。较之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巴赫、马勒,莫扎特总是从观感上略显稚嫩,音乐好像没有很强的哲学性。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数百年的西方音乐史发展历程中,莫扎特始终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高峰?远爷想拿自己所钟爱的莫扎特歌剧《费加罗婚礼》举例,来阐述一下自己对于莫扎特深刻性的理解。
我们被莫扎特大部分听似无毒无害,轻松活泼,优雅天真的音乐作品所迷惑,以为他的作品的级别只是茶余饭后的谈笑,娱乐性高于思想性,很表面很悦耳令人喜闻乐见,听着没负担,但是不够有深度,直击人心的力量不够。而且他的歌剧往往很冗长,不够浓缩聚焦,看似能量密度不够。显然,这只是众多不了解莫扎特的人的偏见。其实莫扎特的思想很深刻,起码他对剧本的理解很到位、很独到,有自己的设计和思考,不只是一个照章完成订件任务的工匠。他把当时音乐材料所能展现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首先,在费加罗的咏叹调《如果你想跳舞,亲爱的小伯爵》中,莫扎特很用心,因为阿尔马维瓦伯爵是西班牙人,伴奏声部弦乐的音型具有很鲜明的西班牙风格来暗合人物的身份,而费加罗在唱段中多次提到的吉他,也是西班牙标志性的乐器。再看看音乐风格,我们知道不同风格的音乐往往代表不同的阶层,因为这些风格的音乐出现的场合很有讲究,分门别类,所以在使用时对使用对象的身份地位有很强的指代性。比如,该咏叹调的第一段小快板,是一个三拍子的法国小步舞曲,由于小步舞曲是宫廷舞步,往往被贵族上层社会使用,所以在此处指代伯爵,因为费加罗在与伯爵对话的情景。而中段乐曲变快转为二拍子急板,是因为费加罗更加愤怒了,要教训伯爵与反抗他的淫威暴权,所以乐曲风格转为代表社会底层阶级的capriole dance。这样在一首咏叹调中通过音乐指代身份的转变来隐喻角色内心情绪的变化,并巧妙配合台词转变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绝,也为后世作曲家树立了榜样。
在很多细节处,莫扎特的安排也十分贴心,决不让乐队越俎代庖盖过演员精彩的表现,也不让演员承担太多,使乐队尴尬。比如Susanna在演唱一些细节加花时,乐队就会用尽量平稳的音型作铺垫,既给演员支持,又不喧宾夺主。
在某些方面,莫扎特和周星驰有相似之处。人们一直以来对于莫扎特的误解就好像当年大众对周星驰的误读。周星驰的电影往往被庸众冠以无厘头搞笑,没营养、纯娱乐消遣低级趣味的标签。但实际上,周星驰巅峰时期的作品个个经典深刻,发人深省,百看不厌。不光是他的演技在喜剧界无人能超越,他对社会的洞察,对人性的精确拿捏,在喜剧领域也是一座高峰。他的作品往往在嬉笑怒骂中让你严肃起来开始反省,如明镜一般看到你自己也看到整个社会。他的反省不是喊口号搞演讲,而是极度的讽刺后形成的鲜明反差,不合情理。他的不合情理恰恰是他最想展现给观众看的,最想表达深刻的的东西就在里面,只要用心,很容易识别,只不过我们被自己的错觉蒙蔽,忽略了,在笑声和懵逼中错过了。就像电影最top里说的那样,他的作品反英雄,反大人物,反伟光正,反高大上,他所谓的无厘头其实很讲逻辑很讲道理,只是表现形式比较荒诞怪癖,不拘一格,不为时人所认同,观众因为看不明白就贴上无厘头的标签。他把高高在上的东西拿下来摔在地上撕碎了,再通过看上去很普通甚至低级的笑闹疯癫表现给你看,你就被迷惑了,看不清实质了。
莫扎特也如是。如果凭第一印象,莫扎特的音乐和歌剧从听感及观感上来说,对比于在他之前的巴赫、在他之后的贝多芬老柴,都给人以略显幼稚天真,欢乐简单,没什么深度,轻松无压力的假象。甚至很多人提到莫扎特,就将他和“英年早逝的天才”,“更多的才华还未得到机会展现”的概念划上等号,觉得他还没到很高的境界。但实际上,他已经展示得够多了,他短短35年人生的积累、思考和表达,是许多垂垂老矣的庸才一辈子都望尘莫及的。莫扎特早就把他的成熟和深刻写进了自己的音乐,尤其是歌剧,他的音乐密码只能被真正懂他的人破译。而这些所谓的隐秘情感以及个人的独立思考,在他看来,也许真正的知音一眼就能看见,一览无余,无时无刻不在他的音乐中毫无保留地向大家展现。音乐不会说谎,音乐最直接,最能被理解,最能抵达心灵。但音乐也最复杂,最包罗万象,像道一样无边无际,无处不在,变化万千,捉摸不透,其中的含义和维度好像永远不能穷尽,永远都有新的发现和妙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