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自身条件的各种限制,人们无法把历史社会条件与他们自身结合起来了解,出于一种模糊的陷阱之中。人们不需要信息,也不需要消耗道德能量的理性,而是更需要一种,能够了解事情全貌的所谓“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
社会学的想象力,可以使我们于仿佛杂乱无章的日常经历中,找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使人在现代社会的架构中能不再漠然地参与到公共论题上。(人的一生当然要靠自我奋斗,当然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长者。)个人生活和社会历史进程的交织。理解其中的联系的有:斯宾塞、罗斯、孔德和涂尔干、曼海姆、马克思、凡勃仑、熊皮特、韦伯、莱基。
他们问3个问题:1)社会整体的结构组成、差别、被影响之力?2)社会类别在历史中的位置与意义、与历史的相关关系、差别、特征?3)社会类别中的人如何、特定社会的特定人性、相互影响?(社会历史人。)结构带来新奇感。
二
环境中的个人困扰vs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论题?
困扰是个人层面的 ,解决则凭借个人的整体经验和个人的周边环境。论题则比较宏观,但其争论往往没有焦点。(个人的困扰常常是因为个人的价值受到怀疑,但环境和背景统一。众人的论题则涉及许多背景不同的价值观,里面则充满冲突和对抗?即矛盾与对立?)此处举了失业的例子。说明公众论题的方面,想要一次解决并不容易。又举了战争的例子,个人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就差了许多。又举了婚姻的例子,当问题作为整体呈现的时候整个问题就不简单了。又举了大都市的例子,结构性问题就比较宏观。(不是看不见的手能解决的?)总之,在制度(或者是僵化的制度)背景下,个人的努力或许无法解决大的论题。(就好像走错了路的人,如果不从上帝视角指出正确路线,这个人越走越死胡同。此处似乎涉及了市场的盲目性。)由此种种,我们需要一种跳出来看问题的能力,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三
探索当代结构问题,要问结构中有什么矛盾。(疑问是,结构又不是先验的东西,明明也是后期的建构,伪装上帝的视角,真的有利于解决问题么?上帝在发笑。)因为价值问题,人们感到幸福或危机,形成困扰和论题,严重则变成恐慌。
或者人们并不存在价值珍视,就会感到漠然。如果漠然还觉得有危机,那就是一种不安和焦虑的体验。(我现在心里就有这种不安。)难以表述的价值危机,总形成说不清楚的焦虑和不对劲。
30年代经济危机时,人们没什么困惑,只有一些人有经济困惑。马克思主义似乎规定了问题的主要论调,人们便利用这种论调来理解个人的困惑。而二战之后,焦虑和淡漠的处境本身成为问题?成为时代的特征?
总之不能把问题从宏观环境中抽离,制度甚至比童年更严重地影响个人生活。(我觉得这是从限制上说的,作者似乎在嘲笑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但不一样,心理问题其实是个人结构问题,是个人逻辑的问题,是原动力问题。制度问题更外在。)举了一些制度结构与个人的问题例子。
作者认为人的主要危险是源于人在其中就会被异化的社会力量,而不是厄内斯特·琼斯所说的:“自身难以驾驭的野性和被禁锢的阴暗力量。”(hhhh好尼采好萨特好福柯啊x)
作者认为社科从事者应当从这种宏中观的角度搞清楚当代焦虑和淡漠的因素。从这个角度,社科正成为时代文化的共同尺度,社会学的想象力正成为我们需要的心智品质。(给社科赋予地位了-占坑警告x)
四
时代会有思想的潮流。所谓“共同尺度”,所谓“狂热”。一些不一般的学术狂热,能为人打开新的视野。比如“牛顿物理学”和“达尔文生物学”这样。现代,物理科学和生物学比较占主流,是严肃反思和形而上学的共同尺度。“实验法”怎么看怎么可靠x。(感觉又要批判一波实证主义,转向某种阐释。)此处作者赞扬了文学和政治分析。比较能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走向。“人性”?仍然是“心智品质”的运用。理解力。作者说科学失去了方向,需要重新评估。(x忘了还有谁批判过当下的所谓科学,波普尔?)
主要还是,科学研究的精细分工,让人丧失了轮廓感。
对当代文学的一个反思。(反映当代问题,提供全景图的文学不存在么?)或许过去文学家能成为某种社会学家。不过艺术家不能把问题清晰化,而是将其更加地情感化、艺术化,所以还是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
五
作者写书的目的是,树立社科的地位。
他发现了研究者们的焦虑,并希望把这种焦虑化成动力。不希望用什么方法论手段,非要像拉扎斯菲尔德一样搞技术,把社会学机械化。也不希望搞形式主义,搞一些不知所云的概念。他们都处于所谓“专业化”的保护之中。(所以要讨论的是,社会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总之作者认为,经典的社会分析,是可以定义可以应用的。其基本特征是关注历史中的社会结构,并与公众论题和人类困扰相关。同时作者认为这一理念传统的延续有障碍。认为这是一种心智品质的集合,也是当下的一种需要。此处又讲了一些当代的美国问题。
六
目前被认为是社会学的方向(因为现在人文学科太多了,所以整理下社会学本身的特征。)x3:
1) 历史理论。(历史中的社会规律)孔德、马克思、斯宾塞、韦伯这种,历史地系统地发现历史社会发展中各个阶段规律的。不过容易陷入材料陷阱而感到悲观。比如阿诺德·汤因比二和奥斯瓦尔·斯宾格勒。
2) 人与社会的本质。(毕竟叫社会学)形式主义的齐美尔、冯·维泽。不过形式主义就是静态和抽象。精致而毫无生气的形式主义。塔尔科特·帕森斯。
3) 当代事实和问题。孔德、斯宾塞。城市与家庭、种族关系、小群体等等大杂烩研究。术语称为“自由主义实践性”。这样他们容易不成关联(为什么有些现象学*意味。)另一方面,一些人搞出了社会调查方法论,比如:乔治·伦的博格、萨缪尔·斯托弗、保尔·拉扎斯菲尔德。
不过什么叫对这几种研究趋势的偏离?这算独特性?
作者此处讲美国已经出现了某种希腊风格的综合,意思是比较大杂烩?机会仍在其中。这就是所谓的偏向和前景。
注释部分作者表示,科学这个词似乎得到了某种特权,所以更希望以社会研究替代社会科学。
至p24 pdf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