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吃的是自己磨的面,自己种的菜。每次磨面时最前面一袋母亲都要专门留起来,因为此时的面最白最细,要留到招待客人的时候吃。而后面的面粉则越来越黑,因为其中慢慢有了麦麸,吃起来口感粗粗的,留在平时。因为家里地很少,往往不到下一季庄稼成熟,就已青黄不接,不得已,需要去买馒头吃。那时,我最盼望的就是吃买回来的馒头,又细又白又软,吃起来好香!
小时吃的菜也是自己种的,虽然方便,可是韭菜小小的细细的似发育不良,白菜青菜还有虫眼,卖相很不好。后来没了菜地,便去市场里买菜。韭菜当然越粗越绿越好,青菜当然没有一个虫眼才行……
终于,我们能随意买到精细加工过的馒头、面包,能买到颜色鲜嫩、卖相极好的蔬菜了,我们开始感叹生活越来越好,充满了满足。
……
可是,慢慢的,好像又变了。面粉不再买精加工的,蔬菜要买有虫眼的,水果越大越漂亮越让人担心……
为什么?原因我们都很清楚。
今天参加了一场有关作业设计交流的活动,分享的六位老师课件精美,条理清晰,尤其是作业的设计缤纷多样,精彩异常,像极了我们曾经追求的白面馍馍,好看,好听,但……
可能是真的年纪大了,思想落伍,总觉得现在的很多活动或安排都是形式大于内容,各种的操作犹如面粉或蔬菜里的各种添加剂或农药,外相显露出高大上,但却逐渐失去原有意味。
这些年各种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每一个都有其出现的理由且似乎非常必要,但没有一次坚持到底。记得才上班时听过支玉恒老师的课,没有任何教具,只是一本语文书、一支粉笔,加上老师一张口,却让学生触摸到了语文学习的真谛。也许我们的教学也正走在加工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