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土之乡的云南,在秀水环绕的玉溪,有这样一位传奇的老人,经历了时代的潮流、尝遍了人间的辛酸,大起大落、却又愈挫愈勇,重回巅峰、更显强者风范。原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认为:可以从他的奋斗史中看到希望;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说:在他身上能感受到企业家精神。面对苦难挫折,他目光如炬:我的眼里只有成功;面对光环荣耀,他坦然一笑:只是想做点实事而已;面对无数人的顶礼膜拜,他更是谦逊至极:世上并没有神;面对接连而来的取经者,他倾心传之以渔:品质才是最重要的。——他,便是著名企业家褚时健。
褚时健,曾经的亚洲烟王,使一座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短短十几年,便成为了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大型烟草企业,为云南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种植的“褚橙”风靡全国,成为了“中国橙王”。但褚时健的心底里,却对酒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与向往,这要从他少年时酿酒经历说起。
在褚时健15岁的时候,父亲撒手人寰,家里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长子褚时健的身上。为了生计,母亲让他去家里的酒坊烤酒。但对于十五六岁的褚时健而言,酿酒充满不小的困难。
为了搬运几百斤的酿酒粮食,褚时健需要一个人一袋一袋扛到酒坊水缸边,进行浸泡。早已汗流浃背、筋疲力尽的他,还必须将浸泡后的粮食放在甑子上蒸。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这是能不能烤出酒的前提:蒸十几个小时,柴锅里需要一直有水,灶里一直要有柴火,粮食还需要不断搅拌。水干则容易烤糊,柴火烧尽粮食容易不熟,搅拌不均匀影响受热,都烤不出酒、更别说烤出好酒了。因此,褚时健需要一个人时常守在灶边添水添柴、直到深夜。
刚开始守火,褚时健因为睡过头,水便烧干了、蒸的粮食糊了,也没烤出酒。褚时健为此流下了难过的眼泪,他心里明白:没有了酒所带来的收入,一家人的开销用度也会大打折扣。为了不让自己睡过头,褚时健仔细计算了甑子里水烧干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的习惯:只要甑子上蒸着粮食,他在灶边睡到两小时左右,就一定会醒过来。
而耗费精力的蒸粮过程完成后,就是考验技术的发酵了。褚时健通过仔细地观察,懂得了火候与温度对出酒量的影响。他将烧剩下还留有余温的柴火,放在发酵箱下面和瓦缸上,二次利用,使环境温度一次性提高,烤出了比别人更多的酒。因为酒的数量与质量都很好,名声远传于百里之外的昆明,被人们封了一个“玉溪酒王”的称号。
“我从小就是这样,做什么事都要做好,下河拿鱼要比别人拿得多,烤酒我也不输人。做一件事,力气一样花,马马虎虎地做力气就白花了,认真总是没有错。”褚时健后来这样感叹少年时的烤酒经历。
从那次烤酒经历开始,酒便融入了他的血液,使得这个仅仅只有十五六岁的少年,体内正在孕育着巨大的力量,在以后的数次磨难中,都能泰然处之、愈挫愈勇,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59年,被划为右派的褚时健在农场劳作之余,通过原始的设备与方法,用甘蔗渣酿出了酒,为处在饥饿阴云中的农场人员带去了希望;
1963年,褚时健来到曼蚌糖厂,极短的时间里使糖厂重获生机。而且他继续用甘蔗渣烤酒,扩大了收益;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在褚时健的领导、改革、经营下,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一路凯歌高进,成为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现代化集团企业。1995年,红塔集团成立,褚时健任董事长,这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
2004年,褚时健走进哀牢山,第二次“创业”,短短几年,几千亩的“褚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褚时健的传奇并未就此而止,年少与中年时期烤酒的经历,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2015年12月,耄耋之年的褚时健与夫人马静芬共同创办了云南褚酒庄园酒业有限公司,并发布酒类产品品牌“褚酒”,这是继烟草和褚橙之后,又一扛鼎之作,像一阵隆隆的春雷般,引起了中国白酒行业的一片赞叹。2017年12月,褚酒庄园召开新品发布会,茅台教父季克良、中国酿酒协会原白酒专家组组长梁邦昌、国家酒检中心主任钟杰、五粮液原总经理徐可强等业内权威专家出席,对褚酒产品进行全面把脉,充分肯定了褚酒对云南传统白酒风格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在工匠精神传递上的独特表达。
2019年3月5日,这位人生“大起大伏”、极具争议与传奇性的老人,带着他一生的回忆,带着所有的荣耀与苦痛,豁然一笑、与世长辞。“褚酒”也成为了他一项未竟的事业,但同时也是他留给人世间极为宝贵的财富,凝聚了他与酒的不解之缘。
几十年的荣辱与共、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十年的深情厚谊,使得87岁高龄的马静芬,这位同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女性,这位褚时健的夫人,在悲伤之余又相当理性。为了完成丈夫“少年时的酿酒梦”,马静芬忍住悲痛,接过交接棒,继续以“褚酒”传承着褚时健不畏艰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