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维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王小波
我们都知道,
学习是件苦差事,
不然就不会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如何在学习里苦中作乐?
王小波给出了答案:
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思考!
如果你在思维中得到快乐,
那么你就会主动的去学习!
今天抛砖引玉,
说说熊孩子在学习中的故事。
日历带来的思考
熊孩子在学校学了月份和年份的规律,回到家就开始念叨他在学习的口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是小月,三十天不变卦;
唯有二月很顽皮,平年28,闰年29。
念了一会,他转过头来问我:“爸爸,为什么二月只有二十八天?是不是大家都不喜欢二月?”
我听熊孩子问这个问题,开心的几乎蹦了起来。因为这个问题是他主动思考的产物,而不是被动学习的结果。
他从思维中得到了快乐,自然就会有求知的欲望和动力。
我陪着熊孩子一起查资料、问度娘,当找到答案的时候,熊孩子内心的兴奋溢于言表。
他激动的说:“我猜的一点都没错,原来二月是古罗马处决囚犯的月份,谁会喜欢这个月呢?”
熊孩子手舞足蹈的继续说:“十月份是奥古斯都大帝的生日,当然要加一天了。如果我是皇帝,我肯定把一月份再加上一天,让一月份变成32天。过生日谁会嫌多呢?”
看到他从思维中得到快乐,我十分欣慰……
小科普:现代历法的起源---儒略历
儒略历是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和在公元前46年制定的,365天作为一年,单月为大月31天,双月为小月30天,2月29天。4年一闰,称为“儒略历”或“恺撒历”。
当时,罗马帝国判死刑的罪犯都在二月份处决,古罗马人因此把二月叫做“凶月”,从二月里减去一天,使二月不和其它月份相同是理所当然的。
结果,可笑的是,当时罗马执掌颁布历书的祭司竟把原来历法上规定的“每隔三年置闰”误解为“每三年置一闰”。从公元前45年起,到公元前9年为止,这之间本应设置10个闰年,他们却设置了13个闰年。
公元前9年,人们终于发现这一差错,这时恺撒的外甥奥古斯都执掌政权,他纠正了这个错误,才停止了“三年一闰”。
奥古斯都为了宣扬这一功劳,下令把自己出生的儒略历中的8月改称为奥古斯都月(这一名称在西方沿用到今天)。8月后的大,小月份都翻转过来了,9月为30天,10月为31天,11月为30天,12月为31天,这种置月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如此一来,一年多出了一天,于是也从二月份29天里再减去一天,二月份只剩下28天了 。
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对"儒略历"又进行修改,除了被4整除的年为闰年,但逢百之年只有能被400除尽才能是闰年。这就是使用至今的“格里历”。这样做是为了使历年与回归年相接近。
回归年的周期是365.2425天。儒略历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日,比回归年(365.2425天)长11分14秒,自公元325年(该年采用儒略历作为宗教日历)积累到十六世纪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于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Gregorius XⅢ)于1582年10月4日还下令将次日(即原10月5日)定为10月15日,把春分日又恢复为3月21日。这样,1582年的10月5日-14日这十天就成了“不存在”的日子,变为历史的空白。
格里历是天主教使用的纪年方式,但由于其精确度很高,与回归年相比,约4000年才差一天,所以为全世界所接受,成为通用的公历。 东正教没有接受格里历,依然沿用原来的儒略历。
这就造成了东正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的日历相差了十多天。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熟知的十月革命,其实是在十一月(公历)爆发的。而东正教的圣诞节为1月7日(公历),两者相差13天左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