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昨天的不快,如果复盘,会有三个方面。首先,还是对非暴力沟通的向往。怎么样才能从一种暴力的沟通变成一种非暴力的沟通呢?例如,我昨天说不需要你的时候,其实想表达的是:"我需要你"…但是你真的没有办法到场支援、对方也没有看到方案的内容,把我们当面称作"员工",让两位"大使"一时语塞。或许,怪我未及提醒,方案应该多发几次、来人身份多强调几次?
既已临场,我能怎么办?受了些委屈未及消纳,再受看重的你一挑剔,自是"懂得再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记得看到某一个流量剧里面有一个桥段。男主看到女主出于种种原因去当了舞妓。他其实心痛不已,嘴上说出的却是,"你怎么干起了这个下贱的勾当!"女主看见男主,其实心中也是百般的留恋伤感,可是听到了这样一句话,伤心之余脱口而出的是,"我从来就没有在乎过你!"两人带着百般的纠结和遗憾,就这样分道扬镳。
其实人生真的有很多这样的场景,我们心中其实是对于对方的关心需要;可是话到嘴边,却往往变成了一种拒绝,甚至是一种伤害。个中原因呢,我想还是一种自己的防御和害怕,最后变成了一种对于自己和别人的语言暴力。这实实在在需要引起警惕。
换成昨天的情况就是,其实昨天的场景对我而言压力很大,我知道我自己没有办法像你那样,用你的魅力招兵买马。我只好用我的方法,做到我自己的最好。赛道不对,精疲力竭在所难免。所以请你暂停苛求好吗?如果你想表达更好的、你认为更重要的其他方案和资源,能不能换一个场景换一个方式?能不能考虑一点我的感受和小伙伴拼尽全力的感受?尤其,是那些2G、"两条腿"项目的场景导入。慢一点。
第二,关于做什么更重要,也就是价值观的方面。其实我非常清楚,昨天的场景真的不是我的强项。昨天和我同去的其他三位,都生长在农家,那样的场景对他们来说都还是很自然;于我,却不然。好在后来因为我们的真诚和专注,赢得了在场唯一一位产业带头人邓队长的认可,带着我们在泥泞湿滑的路上绕了一个大圈儿。
预计不足的鞋让我平地滑了一大跤,幸无大碍。一路看到了合作社的苗圃、匽塘,最终爬上了他高处的那个大泥瓦屋子。他邀请我们到家里小坐,我知道这也是一种尊重和一种礼仪的互换,于是就认真的坐了几分钟。他非常高兴的和我们合了影,给我们讲了很多他的故事和愿景。他说合作社三年以后会有好的无花果,中间还有魔芋和菊花产出,为那个面厂的特色面在做准备。
昨天另一让我非常出乎意料的事,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无论软硬件竟然都是如此薄弱。吉星村距离渝北这么一个"对外开放第一门户"仅仅30公里;平时亦颇受领导重视。而村领导居然对于物流丝毫没有概念,对物流配送体系谈及如外星语一般。
在这样的失望与惊诧当中,我能看到我们的公益大使,如唐总,他是真心的理解认同"唤醒"的本意;他也是真正的在践行着"唤醒"的使命。他非常认真的呼吁说,"如果你们依然以为,我们的生态农产品就是那样,现场去叫一个车,就这么拉出去,然后随便找一个地方一卖了之,那么我们的特色农业我们的利润是永远不可能上来的;我们的质量我们整个的产业链也永远不可能形成。因为我们无法形成从田间到社区到超市的标准化和品牌化的集中配送体系。
好在,真正在做实事的人,比如说像邓队长,面对我们的真诚沟通呼吁,显然是听明白了的。为此,他能给我们他的时间、他的成果尊,一路亲切陪伴。我让小龙把这些精彩的影像录制下来,多年以后,无花果树成林之时,当是弥足珍贵的存证。
第三,到底我们能做什么?就我自己而言,每当这样的冲突和纠结不可避免之时,我都不止第n次的想停止这样的一种争斗,停止这种烦恼,停止这样的一种自我摧残。我更不会想说,是不是我该去算一笔账,我究竟在这里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可是我又想一想,在一路上听到唐总,听到刘绪高说起的自己这么多年以来的各种自发由衷的善行。理由都是一个,自己无依无靠过,深知个中滋味。得助人时要相助。相形之下,觉得自己这样的动辙逃避是这么的渺小。就好像一朵温室里的花朵,只要遇到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蜷缩起来就想逃避。
总之,唤醒的本意和带动的落地,聚焦产业基础概念的导入,以及痛点的把握上,大有可为。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