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踯躅”这两个字是你们多大年纪的时候认识的?不怕大家笑话,我认识这两个字的时候,已经将近20岁了。
这里有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80年代末,我考上高中,那是一所远离县城位于乡镇上的学校,附近好几个乡镇才拥有一个高中,那么大一个县才有七八个高中,正是教育资源极度匮乏而人口极度膨胀的年代。
在农村能考上高中并非易事,是一件很值得家长炫耀的事情,因为初中的升学率非常非常低。记得我们那个初中学校初三有一百多名学生,有两个学生考上了初中师范,有十五人上了高中,这其中的四分之一还是通过缴纳学校赞助费才有资格上高中的,高中一个班六十人,有十五人是拿了钱上的。
不过我们高中学校的学习氛围很浓,大家都知道只有通过高考,农村的孩子才可以鲤鱼跃龙门,脱离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一些重视教育的家长已经觉醒了,会各显神通为自己的孩子争取一个接受教育考上大学的机会。面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生们不管是自己考上的还是拿钱来的在学习上很是勤奋。当然学校里也有附近工厂的工人子弟,省内最大的盐碱化工厂就在附近,工厂有自己的技校,专门培养自己的技术工人,工人子弟可以考技校,技校毕业就是工厂的工人了,没有就业的压力,在这里上高中的工人子弟都是学习不错,一门心思想考大学的。
乡镇上的高中学习条件有限,学生们课外书和教辅材料很少。到了这个年纪,除了课本上教的,我们还会有很多字不认识。
有一天突然有了一个大新闻,同年级的一个男生,在报纸上发表了一首诗,名字叫《踯躅雪》。这张报纸在同学们中间传阅,我有幸也看到了,就认识了“踯躅”这两个字。诗写的很长,在报纸上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最上面还有主编的评语。其中的句子都忘记了,主要意思是表达一个青年人因为苦恼,在雪中久久徘徊,苦苦思索,寻求答案。我反正是读不懂,觉得那些文字离我们好远,作者的思想太深刻了,不是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能有的思想境界。
那个年代名字成了铅字,是一件极其轰动、人人羡慕的事。作者不是我们班的,是附近工厂的子弟,据说家庭条件不错,学习很好,不过性格比较孤傲,是校园里著名的独行大侠。
那个男生成了学校了每个人都想认识的人,也是很多小女生暗暗倾慕的对象,在他的走过的地方经常看到有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窃窃私语。他依然是校园里的独行大侠,一副目不斜视、桀骜不凡的样子。
不过,没过多久就听说他休学了,据说是精神方面有问题,各种传言、各种消息满天飞,真假莫辩。
学习太紧张,这件事很快就平息了,不再有人议论。我们升入了高三,也没见那个男生来复学。不知他是否转到了别的学校继续学业,也不知道有没有考上大学,没有人再提起过他
但是认识“踯躅”这两个字的经过,却让我记忆到现在。我常常会想如果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这个同学也许会成为一个诗人,会考上一个好大学,会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一辈子当中值得记忆的事能有多少啊?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永远不会忘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