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实话,买这本书,完全是冲着书名去的。《送你一颗子弹》,瞧,这名字,简直酷到无以复加!
作者刘瑜是听说过的,文字也片段接触过,只是从来没有料到,居然是个女的,还是个博士后,更要命的是,研究的还是政治学。额的妈,若事先知道,十有八九是不会买的。
先声明一下,我也是雌性,应该不存在性别歧视,只是博士后的头衔于我已经是高山仰止,若再与“政治”沾上了边,就只能敬而远之了。虽然心里也知道,政治学与政治或许真的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依然心存芥蒂,国人中,和我一样对政治过敏的,估计不在少数,怨谁呢?好好一个词,硬是被玩坏了,忽然想起“小姐”一词的前世今生,不禁哑然。
02
好了,言归正传,还是来说说这颗子弹吧。
小小一颗子弹,却包罗万象。全书分6个部分: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后记。
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被分录中的这个论、那个论吓着了,我猜,这不过是一个博士生的用语习惯罢了,并非想象中的,凡涉猎论辩,必处处引经据典,迂腐不堪,恰恰相反,刘瑜的文字相当年轻有趣、张力十足,且每篇的篇幅都不长,不需要多少耐心就可以读下去,篇与篇之间的联系也较为松散,翻开任何一页,从任何一篇读起,都不磕绊、不违和。
03
喜欢她论人论事,深刻但又不高深的见解。比如她对绝望的解析:
“可以绝望,但不要唠叨。可悲的不是绝望,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以同一个姿势,同一个表情绝望。”
哈哈,几十年如一日,用同一种姿势,同一个表情绝望,这也太可乐了,偏偏哈哈,几十年如一日,用同一种姿势,同一个表情绝望,这也太可乐了,偏偏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人。我有个朋友,十几年前离了婚,人到中年,忽然失婚,不论谁对谁错,都值得同情。但十几年如一日的控诉、抱怨、纠缠、哭泣,甚至歇斯底里地硬是把自己活成了绝望代言人,若不是可悲,还能是什么?
的确,乍听起来,“绝望”,确实有万劫不复的感觉,但为什么不可以是破釜沉舟,东山再起呢?其实,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如果我们能秉承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心平气和的吃一堑长一智,慢慢学习抛开任何依靠,向内用力,学习把哭泣调成静音,把抱怨的功夫用在反思、总结上,用在亡羊补牢上,绝望处未必就不可以开出自由的花朵。其实,绝望与新生只隔着一层纸,刘瑜就是那个眼尖手快的人。
04
喜欢她“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相信这段文字,被不少人尤其是女性朋友们引用、转发,并视为励志格言。
的确,一个人要活成一支队伍,谈何容易。 远古围猎屯田的生活方式,给人类打上了爱热闹、喜群居的DNA。人生若能有三五知己,红尘做伴,潇潇洒洒,当然是妙不可言,但红尘滚滚,人生漫漫,知心人多半可遇不可求,或许是既不可遇也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当繁华落尽,生命之树尽显其原初底色,你会发现,那高高低低的枝枝丫丫,每一处,莫不是写着“孤独”二字,“孤独”才是你红尘中最终的陪伴;你会发现,真正可怕的或许并不是“孤独”本身,而是没有与之握手言和、共同起舞的底气和智慧。
05
喜欢她风趣幽默、自省自嘲的写作风格。
“作为一个文科博士生,我承认,我有学习焦虑。据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变成“作为一个文科博士生,我承认,我有学习焦虑。据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了,而我对村里谁跟谁又打架了,谁家玉米种的最好,谁家失火了一无所知,能不焦虑吗”。
阅读至此,暗自对照了一下“我们村”,得过或正在得学习焦虑症的人还真不少,又有几人自知?几人反省?几人自嘲?
是啊,毕竟拿别人打趣易,拿自己开涮难。涮自己,前要有勇气开路,后要有智慧托底;涮自己,是以大智慧观照世间,怨亲平等,才能够看到并表明自身的可怜与可笑。
刘瑜的文字就是这样,针砭时弊、观照自我。从方方面面切入,且每每漾出新意,亦庄亦谐,亦天真亦老辣,尖锐而不愤青,时尚又不轻佻。明明目光如炬,见微知著,却偏偏幽默风趣,云淡风轻中抽丝剥茧,在你还没有回过神的时候,拨云见日,一语中的。这种“子弹体”的独特表达,有一种子弹爆裂而出,直击人心的痛快,过瘾!我真怕读多了会上瘾。
06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逃也逃不掉”
刘瑜是不是我生命中逃也逃不掉的人?姑且是吧,要不小小的一颗子弹,怎么能穿过文山书海,妥妥的命中我的掌心呢?
读完此书,专门上网搜了一下她的照片,满足一下好奇心。还不错,长相超出预期,气质是非常喜欢的类型,时尚大气又透着孩童式的狡黠与俏皮。
此刻,刘瑜那双大眼睛正亮亮的盯着你,好像在说“我有子弹,你有枪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