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明月几时有,何日月下重聚再共赏之

明月几时有,何日月下重聚再共赏之

作者: 她栀 | 来源:发表于2017-07-03 21:16 被阅读0次
明月几时有,何日月下重聚再共赏之

《明月几时有》,一个不那么主旋律的主旋律题材电影。

编剧何冀平表示:怎样为这段主旋律的故事找到并不那么主旋律的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我要考虑的问题。

就像是要开发一道新菜式,绞尽脑汁想从现有的材料中做出不一样的色香味。还是那些材料,还是那些步骤,还是那些调料,怎么搭配怎么表达,成了开发新菜式的关键。

于是就找到了“散文诗式”电影叙事手法。

“散文式”这个概念并不难理解,也并非是前无古人,但当散文式和主旋律题材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国难当头的抵抗侵略者的故事,这种另辟蹊径的方式,能否取得预期想表达的效果。


第一步:选取的大背景是在香港,并非是大陆。

都找到大陆前前后后的抵抗侵略者战争持续了十四年之久,所造成的损耗几乎是毁灭性的。

而与此相比,香港的历史是三年零八个月。这段历史,重要吗?

当然重要,任何形式、任何规模、任何时长的侵略都是不合理的,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压迫。

这就是菜式的选择,抛去主流的菜式,在小范围内采撷属于自己的定位。


第二步:选取的人物都是小小人物,唯一的“有名气”的人物是方姑(孔秀兰),其他的角色都是籍籍无名,不被历史所注意。

该片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真实事迹为蓝本,讲述了小学教师方兰和她青梅竹马的男友李锦荣、游击队长刘黑仔等人在被日军占领的香港顽强抗争的热血故事。

实讲,周迅扮演的角色“方姑”,从头到尾都没有成长,至少是在影片表达上。

没有人劝她入,那么两个“饽饽”,就能吸引一个人去站到危险的领域,弃自己的安全于不顾,自己的家人于危难之中吗?

她是一位小学教师,她仰慕茅盾先生的才华,她和青梅竹马的恋人负气分手。

然后她就加入了抗战队伍中吗?

不可能的。

她从头到尾都是主动的,主动帮茅盾等陷入危险境地的知识分子逃离香港。

一有途径可以进入到这条河流中,她就踏进去了。

在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中快乐地跳跃着,不以此为苦。

她的“成长”,不是深度和广度上的进步,只是不同环境的迁移。

从送情报到夜深了在街头发传单,到转移根据地到了村里,她做的事情的轻重,没有上升过。

即使是在“放弃救母”这一决断下,也丝毫没有显现。

方母说:你不要拖累别人阿。

这么说了自己也这么做了,在任务失败被捕后,也没有拖累那个小姑娘,至死都没有说出,保全她。

如果要隐忍,就走一大段只说“我们走罢!”蹲下来克制不住泪流就好了,不用长篇大论。

许鞍华说,她不是在讲历史,而是在讲历史中的每个人:

“一群普通人本来在过着各自的日子,战争打破了日常的平静,他们不怕、不犹豫,直面然后承担,完成了一个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任务。人救出来了,仗打完了,他们又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普通人’的勇敢最动人”。

在人物的塑造上,这部剧为了不显得随大流,去塑造一个个热血激昂的时代英雄,又失了该有的人物深度,作为人物这一方式该去表达的一部分内容,这一块,终究是失掉了的。


第三步:烹调方式。

菜式选好了,材料选好了,怎么来做这道菜,是大火还是慢炖,是爆炒还是清蒸。

我们来闷炖。

和广州的炖汤一样,把食材放在罐子里,盖上盖子,不管不顾,一直炖一直炖。

罐外静止不动,只氤氲着几缕水汽;罐内的汤水进入到食材之中,再抽出身来。

少了枪炮交织的血腥场面,多了山雨欲来的波涛汹涌。

非常内敛克制的东方式叙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却点到为止,不声不响地把你带到罐内,一起闷炖。

茅盾的散文《黄昏》隐喻了战时暴风雨袭来的白色恐怖,“不单是风声,有雷,风夹着雷声,海又动荡,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整体画面暗淡无光像是浸在雾中,胜利的那一天似乎还茫茫远在天边。

风暴过后黎明将至,正是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放弃了小团圆,才换来漫漫长夜中笃定而微弱的光亮。


第四步:呈现菜品。

这是一道什么菜?有什么味道,主体又是什么。

是小人物的不屈,是伪装者的如履薄冰,还是乱世中的情感纠葛。

爱国?不是为了民族,是为了自己。

和大陆的反抗不一样,他们没有口号,没有队伍,只有自己内心的坚持,自己的秩序。

“人人都这么想,什么时候才会胜利?”这大概是寥寥无几的几处正义之言了。

爱情?是和锦荣在战争下的爱而不得,还是和刘黑仔在并肩作战中的同生死。

锦荣远远站在几米之外说:“我怕他们认出来,我就不过去抱你了。”

刘黑仔说:“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了。”

散文讲究的是“形散意聚”,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是,这部片子是支线过多,线索过弱,逻辑混乱,但是它从始至终没有偏离过想要追求和表达的那个“元”——对抗。

文化人在对抗,药店老板在对抗,几十岁的老太婆们都偷偷地送过情报,十来岁失了学的小孩子也在对抗。

没有人放弃。

这是一个很独特的电影,有着许鞍华自己特有的调性。那种文人特有的铺垫和娓娓道来。

好莱坞式的快餐型消费大片,三步一个小高潮,五步一个大高潮。节奏鲜明,拿捏公式化,我们看的还不够多吗?

《明月几时有》的调性,正好拒绝这种依靠故事矛盾和人物冲突带来高潮式观影快感的创作模板。

塑造了一种绵延,向外向内,慢慢侵染,直到包裹在雾气当中。

不要小瞧这种温吞的调性,它是我们所缺失的态度,认真做电影还是认真讲故事,你选。

静水流深,且听我慢慢道来。

明月几时有,何日月下重聚再共赏之

相关文章

  • 明月几时有,何日月下重聚再共赏之

    《明月几时有》,一个不那么主旋律的主旋律题材电影。 编剧何冀平表示:怎样为这段主旋律的故事找到并不那么主旋律的表达...

  • 思念

    凭栏独饮相思酒, 月下共挑古筝弦。 高亭菊风赏明月, 暖阁烛红夜缠绵。 如今离君万里远, 鸿雁几归无书还。 丈夫精...

  • 祝福友友们中秋节快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吃月饼, 中秋赏明月, 家人齐相聚, 举杯共饮酒, 儿时的记忆, 家乡的味道, 如今...

  • 庆双节

    国庆中秋喜相逢,华夏子孙同乐迎。 中秋团圆邀明月,月下共赏嫦娥情。 你我设下一壶酒,約与吴刚杯酒行。 许下来日再聚...

  • 听《明月何在》 - 草稿

    明月何时在,人在何时有, 月下饮独酒,浊酒伴相思。

  • 【江城子】共赏桃花梦中游

    【江城子】共赏桃花梦中游 文/林海 共赏桃花梦中游,几温柔,乐悠悠。 怎奈醒来,思怅又添愁。 应是更深再酌酒,窗前...

  • 海上生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同赏月·共吟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又是一年中秋节。 我们同赏一轮明月,我们共吟爱的诗篇。 谁在这月圆之夜,留下了真诚的思念...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戏解(随笔)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戏解(随笔) 作者:蛰虫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评...

  • 西村杂想

    晨游明月浣溪沙, 太湖桥头谈佳话。 何时共剪西窗烛, 静候家前明月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月几时有,何日月下重聚再共赏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iz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