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教

作者: Una520 | 来源:发表于2019-02-20 20:18 被阅读0次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本身就是一种大善,一种纯善,也就是《大学》之所谓“至善”。

    在王看来,心体之无善无恶犹如太极之非阴非阳,太极混混沌沌超越了阴阳,似处于极静之态,但其静中本就蕴含了动,蕴含了无穷的生机,静极而动,此一动便不可收拾,一念萌动便有了对立,便化作了阴阳、生成四象、孕育万物。

    意之动相当于佛教中说的心动,是在心体之澄明圆融状态中突然一念萌动,这一念萌动便有了分别,有了对立,这一刹那之发动便使先天无善无恶之心体开始向后天经验之善恶转化。

    王阳明认为唯有良知才能知善知恶,知善知恶的必定是良知。那么何为良知呢?一般来说,人们都会顾名思义地,把王阳明心学“致良知”中 的“良知”理解为一般道德伦理意义上的“良心”。站在一般伦理道德的立场上,说一个人没有良知,基本上就是说他没有良心,已经丧失天良,胡作非为,僭越了人们共同设定的道德伦理范畴。基于这样的对“良知”的直观的理解,自然地,人们把“致良知”理解为,做一个有良心的人。但这只是对王阳明良知的粗浅理解。

    更深一层的对“良知”所谓理解则是,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一定程度富有“敬天爱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在王阳明看来,人的一生,不管在做什么,最终来讲,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灵魂磨练得更加纯粹。这个层面的理解,则是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赋予了超伦理,超道德的理解,明确了人生不只是庸俗地活在物质世界和伦理世界的真谛,有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实现的意识。

    而在王阳明那里,格物重在内心对外物的观照和映像,说白了,“格物”就是“来物”,“来物”就是使物来,是什么使物来?——是“心”,来哪里?——心中。是心使物来,物来到心中,心主动使物来,心所能到之地物都会与心融为一体,所以王阳明说“心外无物”。(王的这个观点也很契合西方哲学家康德的物自体一说)

    其实,王阳明的“格物”已经超越了朱熹,也超越了纯粹认识论而变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格物”,在王那里,“格物”即“正知”“正意”“正行”,落实到行动上即为善去恶。

    四句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句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jk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