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各个国家的读书情况,实在不敢相信。韩国人均每年读书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而中国人均读书量只有0.7本。0.7是什么概念,连一本书都看不完,每天的阅读时间少于15分钟。中国人的读书量实在是少的可怜。在中国,平均42万人才拥有图书馆,不难发现,图书馆要么是省图书馆,要么县图书馆。如果想要看书,有的人需要赶很长的路程。世界上,人均读书量最多的国家是以色列人,64本。为什么在大家的认知中都觉得犹太人聪明呢? 在以色利绝,生活着最多的人是犹太人。他们从出生就会被灌输书很“甜”。当小孩子出生,大人会在圣经上滴上蜂蜜,通过这种方式给孩子传达书是珍贵的,美好的。当孩子稍稍懂事,大人会严肃的告诉他们:书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书里面藏着智慧,他们很珍贵胜过钻石,任何人都别想偷走他。有这样一个说法“犹太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文盲的民族”。可想而知他们的社会发展的恐怖程度,而在我们身边,很多人只是会写自己的名字,基本算账知识。父辈们的知识储备量太低,导致他们下一代的要求就不会太高,如果有也只是让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就够了。可是经历过中国教育的你在学校养成了于都的习惯呢? 除了课本,很少。国人不喜欢看书有几方面原因。第一国民受教育程度低。第二应试教育的学业繁重。第三图书馆设施投入不足。相反在中国的任何城市大街小巷都会看到洗浴,搓澡,麻将馆的招牌,书本成了奢侈品,而阅读成了少数人的特权。
那为什么我们要读书呢?我看了那么多少又有什么用呢?我认为读书的第一个好处,接收信息。不必谈课外阅读,就拿学校的课本来说,虽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校的科目没有学到专精生,至少我们有了解到了四大发明的发展史,近代中国的屈辱史;重力的发现原来跟苹果有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们的古人是何等的多情等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若是有了读书的习惯,涉猎的领域可以更多,毫无疑问的增加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十分喜欢一句话,“延长生命的方式有三种,健身,看书,旅行”。 有的书记录了某个人的生活态度,有的书记载着某个人有意思的经历,有的书承载了他这一辈的研究成果。你失恋了,有的书告诉你“当你找到了你所热爱,你会因此觉得爱情只是一部分,你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人生漫长,切莫惊慌”;遇到挫折,你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情,因为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30出头的你你开始相信自己的一生不曾,不会绽放,而摩西奶奶的故事会鼓励你,静下心来,慢慢来。尼采会说,“年轻人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书本是几千年来人类知识的结晶。听过罗振宇先生的一期节目,说老虎为什么没有进化成机关枪?很奇怪的问题,不过仔细想为什么?进过是个缓慢的过程,从第一个细胞的诞生,几亿年的时间才得以进化到现在的样子,而从古至今人类的明显的进化几乎不存在。 “愚公移山”,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个快是因为每一代人的不断积累知识经验,试错,想尽办法将形成的经验记录下里,传承下去。看待一本书,除了批判它,还应感谢。
我看了这么的书,也没有记住啥,有意义吗?这个疑问大部分读书的人都会有遇到过吧。阅读是一个习惯,是长期的事业。看了一本书就想要立马得到结果肯定是不可能的,需要大量的输入。读书应该保持好奇心,就算整本看完没有收获太多,但哪怕能记住是一句话,被一个引人反思的观点所吸引那就足够了。一本书是一个点,慢慢增多,连成线,成为面,再形成立方体。 这个时候可能已经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能够将各个领域的书籍融汇在一起,直至贯通。
在书中,我们是旁观者,目睹爱情中的甜蜜,矛盾,历史的跟新换代,未来的发展。书看多了,见过的多了,我们不再变得蠢蠢欲动。
喜欢阅读的人,她散发出来的气质是不一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