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翻看自己的写作,发现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凡是较为喜欢的那些有思想和深度的文章,几乎无人点赞即没有什么人喜欢。不难看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较为物质化精神萎靡的时代,一个纯文学逐渐失声的年代。
笔者自认为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从大学阅读与写作的喜好比较倾向于纯文学,而且比较喜欢外国作家作品,尤其是苏俄时期的作家作品,还有日本与法国作家作品,自认为绝大多数外国作家,在文字的纯净和语言的纯美还有思想的醇熟度上是中国绝大多数作家所不能比拟的,而这个主要是西方国家文学的起源,那来自《圣经》与《古希腊神话》两大根源文学起点的滋养与酝酿,他们的心灵自然也就有了更为纯净和伟大的质地以及崇尚与坚守上帝信仰的渊源。因此,因悦读进而喜欢笔耕不辍,常常闲暇之余写点豆腐块。自然,习作的内容倾向于阅读自成一体,这是受阅读倾向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所读之书皆为纯文学,尤其是有思想深厚度和哲学广博层次的作品,也许,这就是世俗人常说的读书品位,自认为与人的个性有关,笔者一直认为是一个严肃的人,所以,有时也难免有点呆板,但是,由此也就决定了本人在做事上的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自认为这也是一个真正写作者的基本态度,否则,他的写作不过是一个游戏人间的文字游戏罢了。虽然,在写作上,笔者始终坚持纯文学创作方向,甚至也适时写点对世俗社会与人情世故等的满腹牢骚,其实,这一类杂文式的文章也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自然爱屋及乌,虽然也知道“牢骚满腹防肠断”,但终归斗不过天性使然,于是就也适时“针砭时弊”起来了。当然,笔者也深知,自己不过是无名小卒一名,所写之文,对于社会与人世不会起到什么“扭转乾坤”之势,纯属娱乐而已,因为,对于此类文字包括纯文学类文字,在当下是基本没有市场的。
其根源也是我在长期以来的阅读中所深知的,即其一当下社会的阅读之缺乏所致人们心灵的沙漠化贫瘠,其二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一浪高于一浪的裹挟,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主义的产生并滋长,尤其是80年达股市的兴起,人们逐渐由80年代初纯文学的黄金时代开始转向一切“向钱”看的白银时代。在这一时代洪流的滚滚前进过程中,人心开始不古,世道开始下滑,文学逐渐由社会人们的中心主流地位,沦为社会人们的花边甚至如敝履,不过是人们生活的点缀,从而,人们由关注心灵和灵魂的深广而转向物质与欲望的翻涌,自然而言,作为心魂与精神慰藉的纯文学,逐渐花边化被冷落而无人问津,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也许正是由此,我每每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一个手捧纸质书本全神贯注阅读着的人,那中精神与灵魂的姿态,常常使我为之默默致以无限的仰慕之情的,那不亏为俗世最亮丽的已到风景,然而,这样的“高光时刻”,在我的生活中,很少遇到,因此,难免让人神伤。
在社会上所遇之人此种情景少见,或许是情理之中,或许无可厚非,然而,较为不理解的是,笔者作为教育一线的从教者,在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喜欢阅读的人,也不多见,那就确实有点匪夷所思了,常听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作为教育者义不容辞当仁不让的事情,所以,爱上阅读,把阅读作为教育者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生活方式,就理应是一个毫不过分的事情而已。我曾记得大学走近师范院校时,所至今仍清楚记得的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应该是作为一个师范毕业生也即未来教育者的职业终身信仰。无论是“学高”还是“身正”都离不开阅读,私以为,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必由之路,更是修身的主要和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我一向以为,一个真正喜欢并坚持阅读的人,他的思想品行是坏不到那去的。尤其是纯文学的大量阅读,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怀,是可以在岁月的滚滚洪流之中潜移默化地改进人的心灵与精神结构的,这也许就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说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真正含义。所以,作为教育者,至少算得上是这个社会的知识分子的一员,他们的阅读,决定着学生的知识层次的深广更影响着他们的修养情怀的宏远。因此,对于一个普通的社会世俗之人,也许,喜欢和阅读纯文学,或许有点差强人意,但是要求作为“社会良知”身份而言的知识分子的教育者,就丝毫无需赘言的了。反倒是,作为理应用阅读人类文化海洋并汲取点滴并濡染教化学生的教育者的兴趣和品位的地下与沦丧,就可以“窥一斑可见全豹”于社会纯文学市场的狭小和边缘化的地步之远与程度之深了。
私以为,笔者作为教育者,喜欢的阅读倾向基本为纯文学以致有哲学化思想性的纯文学,是社会人们精神化应该注重的方向。在当下,笔者还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可以矫枉过正地提倡,来扭转当下过度注重物欲思潮影响下的“奴隶”化了的人们,是很有必要的,事实上,国家开始提倡的“全民阅读工程”就是这一行为的社会化统一行为,但是,这也仅仅是在行为形式下的一种提倡,从效果来看,还是差强人意的。因为,毕竟,阅读是一个私人化的精神性行为,是很难在外人的强调或督促下进行的,这样自然让人有一种“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勉为其难,当然适当引导是必要而可行的。而且,在进入社会之后的成年人,已经基本上错过了培养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时期了,他们的可塑性不是很强了。这是基于人的生命成长规律而言的,也是在生命自然律的阅读培养生长期而言。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深知在从小学甚至之前到中学即6——18岁未成年前来培养与形成方可不负人愿。这是笔者在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深感体会的,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也以身作则且深受其益,阅读的培养,尤其是纯文学阅读的习惯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人的真正终身学习之“大教育观”的不可或缺。而纯文学的阅读以致海量阅读又是一个人真正成人必不可少的必由之路,文学不仅提升人的智性,也熏陶人的性情,更丰富人的精神,是让人超脱世俗,通往神圣无限之途的。
身处当下的笔者,深知纯文学的处境与尴尬,但依然毅然不改其志,一是个性使然,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其二,是受阅读史决定的精神史而形成的严肃认真的天性。
无论怎么时过境迁,我依然神往纯文学那方圣地,因为我深以为,作为社会人的本质是一个精神的存在而物质化的存在。
在岁月流转中,时光荏苒,人的精神性存在才使人真正成为人,而人的精神性离不开人类优秀文化的濡染和熏陶,离不开文学的阅读,尤其是被当下社会人们称之为“无用”的纯文学!那才是人身处“无物之阵”的社会之“大用”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