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人的精明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智慧。其实不然,聪明外露就是取祸之道。
你有好的东西,只要露出来,就没好事。
所以,张履祥《训子语》曾言:子弟朴纯者不足忧,唯聪慧者可忧耳。
就是说:不聪明,还惹不了多大的事儿,但是聪明人不犯小错。
1、易于外露的聪明,是廉价的
大文学家苏轼在总结自己坎坷一生的教训时,也曾很懊丧地叹息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虽然他在诗词、散文创作上的造诣,很多人无法超越。
但苏轼的“过秀于众”,导致他后来遭人嫉妒而被陷害,几度入朝,反复被贬。
其弟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其实并非只因苏轼名太高,这更应该归咎于他平素风采太盛。
所以众人唯恐他得了气势,一朝冲天,再压制不住。
当一个人过多显露自己的才智和见识,危机往往就潜伏在不远处。
所以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过: 只要被别人看出这个人“聪明外露”,他大概就要有麻烦了。
2、"恃才而不露于色"是真聪明
清初时期的参政大臣魏裔介在他编纂的《琼琚佩语》曾有:
象以牙而成擒,蚌以珠而见剖;金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煎;好水者溺于水,驰马者堕于马。君子慎勿以炫露而招损哉?
过分炫耀自己的才华,凡事聪慧显于别人,必然招致嫉妒、打压,因为在证明我们自己技高一筹的同时,也显得别人愚不可及。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说:“陛下你最多能带十万兵吧!”
汉高祖听了不大高兴,于是问:“那你呢?”
韩信非常骄傲地说:“我来点兵,当然是多多益善!”
刘邦的心里就像扎了一根刺,此后,到底韩信还是没有逃过这个功高盖主的厄运。
一个聪明人一旦炫耀自己的聪明时,他就开始变得愚蠢了。
真正的聪明,是“恃才而不露于色,藏情而不显于表。”这样处事,谁不喜欢?
没有炫耀,才不会碾压别人的尊严,便于得到大家认同,这样做事的阻力才最小。
3、一个人的真聪明是不露痕迹的
三国时期,提起曹操的谋士,二荀首当其冲。表面上荀彧身上的光环大到让人忽视了荀攸,但实际上荀攸却得到曹操最高的评价。曹操评价荀攸说,他外表虽"愚不可及",但"温良恭俭让"具备。
荀攸对平定冀州立有大功,有亲戚问他是怎样说服曹操先征讨河北的?荀攸并不邀功,而是淡淡地说,当时辛毗来为袁谭乞求投降,大军前去平定,我哪里知道什么?
尽管他经常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但是他从不会多言自己的功德,而是处处推举下属功勋。
所以,荀攸能被曹操称赞"二十年周游,无毫毛可非","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荀攸能在曹魏集团错综复杂的人事倾轧中,30年稳稳地安身立业。
可见,一个人的真聪明是不露痕迹的,令人不生抵触之心。它是一种以退为进、以舍为得旷达的处世观。
能把优越感留给别人的人,才是真正高段位的人。
4、装傻,其实是在给别人留有余地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虽然满腹才华,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也不轻辩;表面看来昏昏暗暗;但胸怀瑾瑜而庸如常人。
假如你的聪明令你光彩四射,那么装傻必然可以收敛起你的光芒。要知道这些光芒虽然明亮,可也容易刺伤别人的眼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想被人探识到的空间,只有当他人以为你看不懂时,才会对你很放心。
曾有个道士对他的弟子说过,"那些招摇在树木顶端的是末节,沉默在树木底层的才是根本。"
一个人的处世之道是他存在于社会的根本。如果忘了根本,被乱花迷眼,早晚会被大风吹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