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撞韵”、“挤韵”和“连韵”的解救方法
古代和现代一些对声韵问题有深入研究的诗人、词家和评论家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只是提出了防止出现这些伤害的要求,换言之,他们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出现这种伤害,而并没有进一步总结出一旦出现“伤”的时候,如何对它们进行“救治”,因为诗词创作中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伤”是避免不了的,硬要去避,就有可能会因文害意、因韵而害意。为此,必须有一种补救的办法,以尽可能地将它们的伤害消除。
结合前人、今人的一些观点及创作实际,今天与大家探讨。现今的理论及观点里,下面的总结很有可借鉴性及实践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当诗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撞韵”、“挤韵”和“连韵”的时候,应当如何将其对诗词韵律的伤害进行解救。
诗中押韵的句子我们叫它“韵句”。对于韵句而言,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也即落在了韵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死韵”。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活韵”。
一般来说,韵脚为“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伤害,形成“硬伤”;而韵脚为“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不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太大的伤害,甚至完全有伤无害。
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严重伤害。
相反,如果我们想办法将韵脚的韵字做成“活韵”,那么,不论是撞韵、挤韵、连韵都不会对韵律造成太大的伤害,甚至于完全不构成伤害。例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 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 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关键就在第二句的“近却无”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而结句的重心落在“满”字上,这样这两句诗的韵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多一些“活韵”句,即便有一些伤,也可能伤而无害,决不会构成诗词的“硬伤”。但如果你的作品中都是“死韵”句,就会造成诗词的“硬伤”,有伤必害。
做成“活韵”有那些方法呢?有两种办法:
1、转移句读重心,让整个句子的句读重心落在韵脚之外的其它字上。
这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办法。上面已经讲过,我就不再讲了。
2、在韵脚尽量选用开口韵字,少用收口韵字。
如“晚烟残”读起来感觉拗口,虽然“烟”、“残”这两个字不属同一个韵部,只是邻韵字,却也类似于“挤韵”造成的伤害。但“晚烟寒”都很爽口而“寒”与“残”属于同一韵部,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效果呢?
这里的关键是:“残”表示出一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一个收口音字,以至句意在脑海中还没有充分展开时,发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是同步发展的,所以“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以收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成为“死韵”,而以开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做成“活韵”,这使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例如: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 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先看“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两个“山”字,由于在韵脚“山”字之前还用了一个“山”字,而又不属于修辞意义上的反复,较之使用一个与韵脚同韵的字危害更甚,所以是比一般的挤韵现象更为严重的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做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的伤害就不明显了。
再看转句末尾的“岸”字,本是严重的撞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一是因为最后的“岸”是个开口音字。二是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的“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的句读重心从韵脚的“还”字上转移开了,韵脚也变成了“活韵”。这样,就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前面说过,连韵对绝句韵律的伤害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古人在创作绝句的时候是特别注意的,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子十分困难。下面就以一首连韵的七律来说明破解之法:
新年草色远 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也就避免了连韵的伤害(注意听语音)。
同样,末句“几枝低”的“枝”字与“低”字虽不是同一韵部,但属于邻韵,对声韵的妨害也近似于挤韵。而且,越是靠近韵脚的地方,发生挤韵时的伤害也就越明显。这里,虽然“几”字是本句的句读重心,看似将韵脚的“低”做成了活韵,但由于“几”字也与“枝”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而已,而“枝”与“低”属于邻韵,所以读到结尾的“几枝低”的时候感觉仍很粘滞,不爽口。解救失败!
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情况有时是很复杂的,不能胶柱鼓瑟,不知灵便之术。比如挤韵,是指在句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如果用了同一个字算不算挤韵呢?当然。我认为,如果这个字不是有规则的重复使用,不能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它就是挤韵,而且是挤韵中的一种最严重、最极端的情况。另外,一般来说挤韵的字距离韵脚越近,伤害就越大。但如果它们连在一起的话,却又不是挤韵,而是修辞手法中的叠字入韵。
再有,我们说过,撞韵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一般应设法避免,如果不可避免,就必须要将韵脚上的韵字尽量做成活韵。若是活韵也做不成,是不是可以采取类似于做活韵的办法,转移发生撞韵的这个句子的句读中心,冲淡发生撞韵之字的声韵效果,使它听起来不那么刺耳呢?这是当然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上面讲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就很抢眼、很入耳,在句中分量很重,是句读重心,重中之重,它也有效地冲淡了“岸”字的声韵效果,从而进一步消弭了撞韵的伤害。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在这里,个人有不同见解,转移“岸”字句重心的并非是闭口音“绿”而是开口音“江”。(注意语音)
以上为前人总结之解救之法,但很明显上文中有偏差之处,如“萋”与“蹊”并不连韵、如“江南岸”真正转移岸字重心的是“江”字而引弓“绿”字等等。同时,读后总感觉欠缺了些什么,比如“重音节奏点”如何转移? 转移至哪一字合适些? 效果更好? 具体如何操作与实践? 节奏点转移与句式结构有无关系? “南、岸”两字均与“还”撞韵,且“南与岸”也有类似挤韵,为何读起来却感觉没问题? 这些文中都没有明确,那么只好自己开动脑筋,结合实际来探索了!
通过实践结合前人成果归纳如下:
①,做成活韵,即转移整句重心,使重音字转移至非韵字。
方法1,尽量用开口字,少用闭口字做韵字,因闭口字的韵闷而难消很难转移。方法2,韵句中的节奏点尽量放在5或6字上,即用声音宏亮,吐字清晰的开口字,将重音抢过来即重心转移。
②将“撞韵”句的重心前移。
方法:将4或5字尽量做成开口音,冲淡“撞字”的发音。
③有时需①②两种方式共同使用。
④有时需句中4字5字6字同时做成开口音。
⑤尽量把句式做成2212的节奏,这样韵句处的第五字自然成突出节奏点。
这样的效果是
①撞字撞的是前后韵句前移的重音节奏点字,从而冲谈了对韵字的音韵撞击。
②如撞字是个闭口音,通过自身句节奏点前移,先一步冲谈的同时,再撞韵句之前移的节奏点字,从而进一步消除对韵字冲撞。
下面结合以上所讲用三个例子剖析
看这一首,我们某期的作业中的一篇。
秋雨秋风逐梦难,相思怎敢任君看。
纵然痴语不知浅,也使孤衾未觉宽。
逝水何堪淘一眚,残诗可奈佐三餐?
烟云深处心舟湿,情老灰飞泪已干。
诗写得不错!但今天不讨论其他,只论音韵。很明显,即使用平水韵读,这里“浅”字撞韵,“残”字看着挤韵,但读起来不感觉什么。那么,用以上观点分析,因何“撞韵”明显,而“挤韵”无感觉?
①虽然“浅”的上韵句的“看”字为开口音,并且句式为2212,第5“任”字为独自节奏,但因“任”字为闭口音,尚不能将“看”字的重点节奏点抢过来,故该句“看”为死韵,这样,“浅”字直撞韵字“看”。同时,“浅”字句中的节奏点“不”字为闭口音,不能使重点前移此字,无法消减“浅”字之撞。故而,撞韵感明显。
②挤韵的“残”字,虽有挤韵之名,却因距离“餐”字很远1一7影响很小,同时因“奈”字开口音的存在而将整句重心前移,消减一部分,而造成无挤韵之实!
分析之后,我们试着改一两字,之后大家感觉是否不同!
秋雨秋风逐梦难,相思怎敢向君看。
纵然痴语当知浅,也使孤衾未觉宽。
逝水何堪淘一眚,残诗可奈佐三餐?
烟云深处心舟湿,情老灰飞泪已干。
上面将“任”字改为“向”,“不”字改为“当”,用这两字将韵句及撞句的重音节奏点前移至第五字,这样“浅”字消减的同时撞到的是“向”字,当然就大大消除了对韵字“看”及“宽”的冲撞!
上面只是演示如何去解救撞韵,挤韵,并非改诗!
看下面这首,我本人拙作。
许是浮云常过眼,或曾悲喜惯眉端。
冬回不问风中冷,梦去犹知岁里宽。
得失无非塞翁马,糊涂每是板桥叹。
东湖人道花月好,可趁秋风邀一竿。
“眼”与“端”看起来是撞韵的,但读起来并没什么拗口、别扭之感,为什么? 初稿时首联是这样的“许是浮云常过眼,或曾悲喜入眉端”但写完后读这句,总感觉不舒服,仔细再读知道了关窃所在,“入”字为闭口音,此字不足以把“端”字的重点节奏点抢过来,从而“端”成死韵,则“眼”字直撞“端”字。当我把“入”字改为惯字后,“眼”字撞的不再是“端”而是“惯”,“撞韵”自消。那么,有细心人会说“惯”字与“端”字不是挤韵吗? 正是因有“眼”字的存在,在与“惯”字冲撞时二音相互抵消,读至“端”字时,连“挤韵”也不存在了!这倒有些类似于拗救的自句救同时带对句救,同时也解释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南与岸”均与“还”字撞韵,而读起来无呲感觉的疑惑,挤撞韵也会通过其他字而抵消的!
之后再看这一首
【丁酉处暑抒怀】(新韵)
处暑吾家观旧景,白云朵朵碧空晴。
离别难避清欢短,不厌芳尊玉碗冰。
很明显,“景”与“晴”撞韵,同时读来感受撞得很明显,拗口感严重!一般情况下,首句撞韵因无上句韵字施压,撞韵不会如此感觉强烈。那么造成如此感觉究其因①“晴”字为齐齿音属收口音类,此类音绵长而难消,易成重音节奏点。②此句中第5,6两字“碧、空”皆为收口音,无法将重心抢过来,更加使本句重心落在韵字“晴”之上。最终“晴”字成死韵,而撞韵之字“景”又是收口音,前面两字“旧”字收口音,“观”字虽为开口音但不够响亮,不足以将重音节奏点前移,因此造成“景”字直撞韵字“晴”,同时解救难度较大!③韵句句式为2221,本身节奏点就落在韵字。
解救难度虽大,但依然要尝试,现改几字大家感觉有何不同,即撞韵感觉是否改观。
【丁酉处暑抒怀】(新韵)
处暑吾家传旧景,白云朵朵换新晴。
离别难避清欢短,不厌芳尊玉碗冰。
上面①将“观”字换成开口更强烈的“传”字,尽最大可能将本句重心前移至“传”字(其实旧字换掉更好些,但为更有说服力暂不动)。②而韵句将“碧”字收口音换成“换”字强烈开口音,将“空”字撮唇深度收口音换成“新”字齐齿音,这样强迫使本句重心节奏前移至“换”字,“晴”字由死韵变成了活韵③同时句式由2221变成2212使节奏点落在第5字。这样经过三次处理,使撞韵“景”字在本身消减的同时撞的不再是“晴”字,而是转移重心的“换”字,同时二字相撞,撞音韵相互消减,至“晴”字时已经基本无碍了。
以上,是关于对“撞韵”“挤韵”“连韵”等问题如何解救的方法,也是个人的一种探索,实际创作中大家可借鉴运用。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