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有输入才会有输出。
运用到每天的学习当中,就是阅读和学习必须要在写作之前。那么明显的逻辑关系,在很多时候却失去了应该有的顺序,甚至缺失了关键点。
先不说需要大量输入才能让自己有基础来挑选输出的内容,即便是当天的阅读也能给自己要写的东西提个醒。
某个人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首先他每天有个任务就是要写大于一百字的文章,不管写什么都可以。刚开始新鲜感十足,尝试了几次以后发现没有那么难,于是就是每天都打卡,写的字当然不会仅仅局限于一百字。字数越写越多,有的时候在某些平台上还正经写成了不同于小段文字的文章,字数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两千到三千字以上。
就如我一开始说的那样,没有输入如何能保证输出呢?
一段时间以后,那个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得差不多了,自认为有见解的主题也有限,越写越难有所突破,说白了就是自己肚子里的货都抖落得差不多了。话题难度逐渐增大,他也明白了再这么下去肯定会没有东西可写,就算有也是以前东西的重复描述,意义有限。
这个人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输入。写得出来的东西大多是自己的经验和人生经历,是自己有意无意之间的体验,也是一种输入方式,但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怎么可能频繁变化,让他能有感而发呢?
生活最后总会归于平淡,用另外一种意思表达就是说,生活最后总会不断重复,不会有惊心动魄的事每天发生。想要获取新的东西就必须换环境,或者看别人的经验,也就是阅读。自己换环境代价偏大,成本低廉的就是阅读。
在自己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甚至是有一定阅读积累之前,要想每天都有话可说,临时抱佛脚的方法就是在写作之前适当阅读。不管看的是书还是新闻,是消遣还是正式学习,总要有所收获和提示,自己在写得出东西之前,脑子里有所思考。
因为每天一篇文章看似不多,时间一长,这种输出量还是相当大的,没有信息输入,只靠经验是完全无法覆盖需求的。
更何况,没有利用整块时间来阅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如何要获取灵感呢?只能先有不多但可以提示自己思考的信息量,应付了一定的写字需求的同时,逐渐养成习惯,否则自己熟悉的地带写完,离开就会非常痛苦。
为了写作而写作虽然不怎么好,却也可以强迫自己有输出的习惯。相应地,从为了写作而写作过渡到有感而发,传播价值的愿望占据了高地,其后面利用整块时间来阅读和学习的基础肯定夯实,才会让意义有所依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