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日的心理学课上,授课老师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到关乎教育心理的内容。比如今天,高级经济心理学的老师就提到了关于专注力的问题。总而言之是说,如果要培养孩子小时候的专注能力,在孩子做事学习时就要尽量少打断孩子,不要时不时送个水果、给个玩具啥的。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孩子日后就会愈加浮躁,沉不下心来思考、做事,更谈不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同样地,作为一个成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会经常面临“被打断”的时刻,这其实对于我们的事业和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如果你从事的工作领域关乎学术研究,那就更加不利了。老师提到曾经有个大学教授就面临此类问题。最后他是如何解决的?他到图书馆借了一大堆武侠小说,每天晚上趁家人全部入睡之后,偷偷地潜入书房进行阅读(因为读武侠小说这件事不能让孩子知道并且效仿),不受任何干扰地度过一小时,几个月以后,总算提高了自己的专注力,并且能够继续撰写自己的论文了。
作为一个在学校上班的教务工作者,一年多下来,对“琐碎”二字简直是深有体会。每天除了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外,总要时不时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经常是,一件事情做了一半,或者仅仅开了个头,突然被另外一件十万火急的事情给打断,而当处理好“十万火急”之事以后,好不容易回到原来工作的进程之中,突然又冒出另一件事~~每日每夜地处于应激状态,总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而当做了一半的工作搁置在一边被谁看到以后,又会招来各种各样的指责,说什么做事不严谨、粗糙云云……面对多线程的工作,任务越多工作效率也就越低。忙得越来越没有方向,并且脾气也越来越坏,越来越压抑,工作的成就感则是一点也找不到了。
然而,多线程的工作总是无法避免的。因为那是本职工作的常态,并且并不是能靠死磕的精神就能够完成所有的目标的。前不久读了知乎的某期刊《再琐碎也不怕:职场人的自我管理方法》,其中提到了许多让自己能够产生共鸣的内容,也提出了些许处理职场空降任务、临时会议、紧急事务的方法。其实工作如同学习一样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并且多数时候拼的不是天赋不是智商,而是严谨清晰的思路和稳定的情绪状态,才能最终做到不慌不忙,运筹帷幄之中。
那么要如何科学地管理工作时间,并且不失平静的情绪与专注的能力呢?通读期刊的几篇文章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最终能给自己和别人如下几条建议:
第一,准备一本笔记本,每天找一个时间,比如一大清早或者下班之前,把即将要做的工作一条一条地列出来,最好是短期内的日常工作。此类工作重要但不算紧急,或者是留有一定的时间节点。然后在着手进行的时候如果被紧急事务打断,那么立刻用笔记录下工作进程,定时保存文件,以便于在继续进行的时候快速找回工作思路。同时,每天的紧急事务处理完毕之后,也在空闲时间记录在案。
第二,及时用笔记录下获取各项工作信息,包括领导吩咐的工作安排,需要记忆的工作要点等等。以便于日后进行下一轮工作的时候提取相关信息,让工作更加严谨,不做无谓地返工。
第三,定时归纳笔记本上记录的各项工作内容并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1、重要而紧急的:列入主线工作,必须亲自处理,并且分析如何更高效地完成此类工作,总结经验理出一套工作思路,并适当地予以创新;
2、重要而不紧急的:每天要坚持去做,并且记录工作进程;
3、不重要但紧急的:适当地时候可寻求同事帮忙,或者与其分工合作并关注进度;
4、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可以安排给新人去做,在教授的过程中厘清自己的思路。
第四,心态要放平,允许自己的工作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非得“一鼓作气”,减少强迫性思维。要把被打断变成任务,变成如上所说的紧急任务。然后尽可能地分析有多少次“被打断”的工作是源于自己工作方法的失误所导致的返工。分析过了,就能尽量减少今后工作被打断的次数。
第五,养成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额外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背单词、读书读报、网络课程、英语随身听……上班通勤的路上与临睡前的一小时为最佳。因为在那段时间往往是你一天之中最不容易被打扰的时间。当然很多人在这段时间内往往被手机微信信息所占据,那么运用自制力来与手机分离一小段时光,也许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困难。而当习惯自然成的时候,你会欣喜地发现自己的整个状态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以上的五点要完全身体力行,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困难。但重要的时候有了分析也就有了开始,有了开始也就有了行动的源头。自己当然尚在努力中,但我想最终需要的无非三点:冷静的心态、清晰的逻辑思维与良好的自制力。也许我们都无法再回到读书时代的那种沉静专注的思考氛围之中,但若是能把工作本身打理得井井有条,也不失为一种更加成熟和理性的生活方式。并且大家也许不难发现这五点若是迁移到处理生活琐事中也同样有效可行,因为做任何事情,本质上往往都是相通的,一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