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虎子的成长故事
古语有云“知子莫若父”,在我看来,未必如此。不知不觉,我家的虎子就要满八岁了,回顾这朝夕相处的八年,跌跌撞撞也好,磕磕碰碰也罢,我竟觉得我仍然不太了解他,也至此明白始终无法全部了解他。
他就像一株不知名的物种,历经了数个寒来暑往,仍不知何时才会绽放;他又像一块不曾雕琢的璞玉,粗糙的外形之下,仍看不出轮廓,不知里面包裹着怎样的一颗珍贵的心。
从三岁起,我就断定他是一只慢蜗牛,我催他,唬他,责备他,他总是用懵懂无辜的眼光看着我,脑子却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拉他,扯他,也踢打过他,他却一如继往,慢吞吞,思绪仍在天马行空。
从这些数不清的“过招切磋”中,作为母亲的挫败感由然而生。为什么他不像我?为什么他不乖?为什么他要这样做?每天都有无数个“为什么”萦绕在脑海间,挥之不去。正是因为这么多个“为什么”,催生了我更想去了解他的念头,长年的观察,频繁的互动,我想要挖掘他内心的本真,也就成就了我在育儿路上成长的点点滴滴。
这些都谈不上经验,只能算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思考和感悟。因为养育孩子这件事,即使全天候付出、实践,也难说成为专家,更难以将经验复制到下一个孩子身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推陈出新的人,骨子里散发着光彩向你走来,你不知道他未来要走向哪里?要做什么?会过怎样的生活?你只能精心耕耘,努力付出,内心知足且不去期待,静静等待花开的瞬间。
虎子从幼儿园里那个虎虎生威、个性十足的孙悟空,蜕变到如今有点儿懂事、有点儿气慨的小小男子汉,这一路上我不夸他优秀,只夸他进步,一步一个脚印的长大,一事一物的体验,思维里慢慢融入情理,个性中渐渐注入柔情,行为中摒弃了那些固执,观念里也有了更多的远方。
他学习谈不上优秀,有时还有拖沓的习惯。我一直鼓励他,不要求他和别人比,但要和自己的昨天比。从零基础入学,题目都看不懂的“D”试卷中,我给他讲解每一道题目的意思,并鼓励他进步,从D到A的路上,他领悟到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取得进步。暂时的成绩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保持信念,只要认真对待,就能得到对自己努力的认可。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过往,但积极向上的信念却是未来生活的永动机。
他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有时管控不住自己的行为。我始终关注他,犯了错误一次次陪他一起收拾残局,告诉他不损害他人利益,不伤害自己,是做人起码的原则。尽管成长路上还会犯下各种错误,但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并勇于面对,因为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但如果在每个试错的关键点,一直关注着他,告诉他我的目光里有你,我始终陪伴你的成长,相信这种正向的引导将会助他走上更宽阔的坦途。
他天生性格坚韧,有时也很倔强执拗。我接受他性格的本真,给他创造各种机会磨练意志,经受风雨历程内化自我。记得六岁那年的汉拿山之行,狂风骤雨里七八个小时的连续攀登,没有叫苦叫累,风雨过后那一方青翠欲滴的美景,那一抹雨过天晴的色彩却永远留在年少的记忆里。凌晨三点半起陪他冒着黑夜攀登活火山,登顶之后俯瞰的那一片壮丽,也成为勇敢者的纪念;连续一周封闭式篮球集训,没掉过一滴疲累和相思的眼泪,这些都让我深受感动,是雄鹰就要给他创造展翅翱翔的天空,放手才能给他腾飞的力量。
他阅读能力和习惯并不强,我从没打算放弃,一直努力想要去拯救。作为终身学习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我坚信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获得的竞争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能力,我们约定好学习日不看电视,眼光所到伸手触及之处都有各种各样的书本,趁着兴趣逮着机会就讲故事、给他读书,自己每天读书写作,也陪他读书写作。我相信只要引导得当、支持到位,这个阅读习惯是可以改善的。每当看到他被书本吸引的那幅美妙画面我心里就由衷的感到高兴,但也知道要建立和维系一个受益终身的好习惯,是需要父母持续不懈的努力,去营造阅读氛围和引导愉悦体验。
我们到底要怎样去评价一个孩子?也许会从认知、思考和学习,也许会从观念、品性和人格,也许会看他是否成绩优异,是否受师生好评,也许……可能还有很多方面,也许我们仍然忽略,比如创造力、共情感,比如想象力和胸怀格局。
作为父母,永远无法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他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程,今天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昨天的行为,明天的期待也不能局限于今天的期许。我们也永远无法知道今天选择的路,明天看来是否正确,因为自己也仅仅是在和孩子一起经历又一轮回的成长。
但即便存在这么多的不确定性和无力感,我仍然要坚持,用心陪伴,真心鼓励,陪伴他经历成长路上的每一个小坎坷;精心耕耘,诚心思索,与他携手解决成长路上的每一道难题;以身示范,切身实践,用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态度和他一起感悟今天;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用谦卑待人、轻松待事的原则和他一起去期待明天。
春来了,万物复苏,播种希望。我们每一位父母,都要在心里播种最大的一个希望,那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不知道他的物种,他的芳名,更不知道他的花期,他的习性,你只能凭着已有经验,用眼睛去仔细观察,用耳朵去耐心倾听,用心灵去慢慢感受,精心耕耘,不问收获,适宜养护,静待花开。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播种耕耘的过程中,就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