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揠苗助长》的故事。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想告诉大家,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同时,还想告诉大家"欲速则不达"。我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当今的教育现状。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那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否都是大家作为家长的心声呢?
还记得上次约同事去看电影,她说:“我得回家陪娃写作业,下次再约”;上星期约另外一个好朋友去爬南山她说:“没时间啊,孩子报了画画、跳舞、钢琴,口才…都是周末上课,得陪他去赶场上课”。
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好像不给孩子报兴趣班人都变焦虑。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家从小就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兴趣班,我不清楚这到底是孩子的兴趣还是家长的兴趣?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将来的兴趣更广泛,报了多个兴趣班。
我们好像走入一个悖论的“怪圈”:一方面希望国家、学校给孩子减负;另一方面,当看到别的家长让孩子补课,报兴趣班时,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也去补课,也去培养兴趣,因为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每到周六日,一群群家长像行军蚁一样,带领着孩子奔赴一个个“战场”……补课班刚结束就去兴趣班,这个兴趣班出来就赶往下一个兴趣班,从来不考虑孩子是否有“兴趣”。
这样的事,孩子受累、家长受罪,学校和社会感觉很无奈……
朋友们,这种“速成式”教育,已经失去了教育的本意,这根本就是揠苗助长,最终的结果将得不偿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