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原则
宽容原则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保持最大的善意去相信对方,相信对方是积极的、正面的,是想要解决问题的。
要理解宽容原则,需要先讲一讲基本归因谬误。
我们会有一个认知偏见: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倾向于归因到内部(我很厉害);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倾向于归因到外部(运气不好)。反过来,当别人成功时,我们倾向于外部归因(他运气好);而当别人失败时,我们倾向于内部归因(他能力不行)。这就是基本归因谬误。
所以,第一条基本法则是:当对方作出一些「令你不舒服」的行为时,如果能够归因到外部环境,就尽量不要归因到内部。
举个例子:智识营里偶尔会有同学,提问一些已经重复过多次的问题。有同学会认为这是「伸手党」(内部归因),但更合理的想法是什么呢?
这些同学工作非常忙,没有空看群里的答疑和汇总,不知道这些问题可以查到,所以又重复问了一次。这就是一个外部归因。
再举个例子:当别人无端指责你的时候,与其认为「他在故意为难你」(内部归因),不如认为「他对你有误解」(外部归因),然后想办法去解开这个误解 —— 这会是一个更好的做法。
进一步:即使外因不成立,我们归因到内部,也可以再分成两类:能力问题,以及意图问题。
第二条基本法则:能用能力不足解释的,尽量不要上升到意图。
举个例子:对方讲了一些带刺的话,与其认为「他对你有意见」(意图问题),不如认为「他情商不行」(能力不足)。那么应对策略就是:先解决问题,再在有空的时候,友好地帮他指出来。
总而言之:当别人说了一些令你不舒服的话时,按照这个顺序去理解:
1)对方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我有没有可能理解错了?
2)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是由于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
3)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是由于对方的能力不足而产生的?
4)对方是否在质疑、否定、攻击我?
一般情况下,按照1→2→3→4的顺序去解读,尽量保持在1、2、3的位置,除非有确凿的证据,不要轻易过渡到4。
这个做法,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你大部分烦恼。你会发现:许多你以为的批评和否定,其实都只是你的误解而已,并不真的表示他「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