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易经.道$奇门遁甲
第二章·阴符现世·第二节·名家旧评

第二章·阴符现世·第二节·名家旧评

作者: 2c5bda2239bd | 来源:发表于2018-09-20 09:06 被阅读108次

      《阴符经》旧题黄帝撰,所以被称为《轩辕黄帝阴符经》。相传而未完全证实的注解之人有:广成子、伊尹、太公(姜子牙)、老子、孙子、吴子、鹖冠子、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而可以确认为本人所注的是李筌、张果¹⁴、朱熹¹⁵等人。据说直至清朝,注解本已不下百余种。其中四库全书本收辑的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等六家注《阴符经》,书名中删去了“黄帝”二字。

        历史、文学名家的评价及考证情况:对于其作者及年代的考证,更是名家纵横。诸如宋人黄庭坚、朱熹、清人姚际恒、全祖望、王谟、梁启超,今人余嘉锡¹⁶、王明¹⁷、王宗昱¹⁸等等都有所参与。其中,朱熹虽认为其为伪作,但仍言“非深于道者不能作”。

        道教中人的评价及注解情况:南宗之祖张伯端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清代道人刘一明认为:“阴符经三百余字,其言深奥,其理精微,凿开混沌,剖析鸿蒙,演造化之秘,阐性命之幽,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宋元高道名真,如王道渊、侯善渊、秦昌辰、黄居真、伍照一等都注解过《阴符经》。据《金莲正宗记》说,王重阳在甘河镇再遇异人所传授给他的秘典,正是《阴符经》,而其弟子刘处玄也曾经注解过《阴符经》。

        其中,道家中人张果评价李筌之注解距原意甚远,表明了李筌之水平尚不足以作此篇。特别是李筌将“禽”解读为禽兽之意,虽仍能解之以符合道之理。但是其实乃相去甚远,道门中学者众多,若张果都可发现李筌注解有如此明显谬误,其何以伪作一篇使己漏出破绽之经。而且可以由此推断的是,虽此经然可能确实由李筌寻出,但骊山老母等故事,恐是筌及他人所托,亦或是再传之人有所暗示,此将于后文详解。

        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对于此经的评价:

        所谓命者,性也。性能命通。故圣人尊之以天命。愚其人而智其圣。故曰:天机张而不死,地机驰而不生。观乎阴符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故圣人藏之于心。

       所以陶甄天地,聚散天下而不见其迹者,天机也。故黄帝得之以登云天。汤武得之以王天下。五霸得之以统诸侯。夫臣易而主难,不可轻用,太公九十非不遇,盖审其主焉。若使哲士执而用之,立石为主,刻木为君,亦可以享天下。夫臣尽其心,而主反怖有之,不亦难乎?

        呜呼!无贤君,则义士死而不仕。莫若散志岩石以养其命。待生于秦阶也。人以夫子为不遇,以秦仪为得时。不然,志在立宇宙,安能驰心下走哉。丈夫所耻。

        呜呼!后世英哲审而用之,范蠡重而长,文种轻而亡。岂不为泄天机。天机泄者,沉三劫,宜然。故圣人藏诸名山,传之同好。隐之金匮。恐小人窃而弄之。

        对比各种注解和评价就可以发现,即使是同样深谙道家知识的名家,因为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性质等不同,注解之词的差别也很大。当然,注解如此不代表就理解如此,或许包括诸葛亮在内,只是选了与其工作性质有关的方面写了下来,而其他思考未必书而存之。

        在此先不论哪一家之言更适合,但是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先不说《阴符经》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修改过程是如何的曲折,光是注解和考证的历史就非常的丰富。尽管直至现代,还有不少名家对此探究考证了一番,前文仅略述了其中一部分,只为帮助读者们从多个方面来理解此经。

        关于评价、注解和考证,历代名家都有所涉及,在此就不再一一列出了。但如今再提及,除开介绍研究背景外,还想着重释读一个考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不少学者在考评《阴符经》本身和后之注解者时,都出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认为今日所见《阴符经》不过几百字,文中也未言什么具体的军国大事,或者所谓“秘密”。所以,不少人以此来评价和考证,比如有人言苏秦当时要的是权谋,读此《阴符经》无用或者当时所读非此“阴符”;或者又说类似于太公、张良、诸葛亮之流均为军师,其经无关军事,其注甚有可能是后人所托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笔者想说的是,第一,今日所见之《阴符经》本就可能是后人不断完善和增删的结果,这一点在上一节考证其版本时就已提到;第二,此经几百余字,或者本来就不是全文,可能本身就只是一个“序言”或者“总结”之类的篇章;第三,不少试图研究此经的学者缺少一些相关的知识了解和开放性的观念,一是诸如黄庭坚之类,其曰:“《阴符经》出于唐李筌。熟读其文,知非黄帝书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诸贤训注,尤可笑。惜不经柳子厚一掊击也”。这样看来,其对于太公、张良、诸葛亮等人物的了解相当不足。作为军师甚至辅国之相来说,军事仅仅是他们所擅长的一个方面而已。除了所谓的军事家等头衔之外,他们都有着深厚的道家知识底蕴,均为术法的集大成者;二是既然探究其源流,最关键的应该是先弄明白其经的深意,而非仅仅看字面就说其与军事等方面无关。

        关于偏听和盲目相信权威的一个著名例子就是关于《鹖冠子》真伪的考证。唐朝时,柳子厚作《辩鹖冠子》一文,认为此书“尽鄙浅言也,吾意好事者伪为其书。”直接就将其否定。而时至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的古佚书,后经考证归为《黄帝书》)才佐证了其中有不见于别书而与《鹖冠子》相合的内容,证实了《鹖冠子》是战国时著作,并非伪书。李学勤先生曾如此谈到:“要是不发现《黄帝书》,那么《鹖冠子》就还是冤沉海底。”¹⁹

        在道家经典中,容易产生偏听和盲目相信权威更为典型的例子则属关于《道德经》的解读。《道德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对华夏文明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其作者老子更常被后世尊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尽管后世解读者众,但在笔者看来,也可言《阴符经》与《道德经》在解释同一个道理。只是在字面上,《道德经》可能更侧重于如何以“人道”来修身做人,而《阴符经》可能更侧重于与读者探讨技法运用、和原始含义等层面的意义。我们可以来对比《阴符经》和《道德经》中的部分语句:

       《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注:《阴符经》中有动静之言:“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归根,意即归元。常言落叶归根,以喻人之老矣,盼归家乡之情。张三丰也在《无根树》中将人比喻为无根之树。并非人真的无根,实言人身之根乃无形之元,后世道家号先天一炁,人之所见,以为无也。故,归根曰复命也。若以静乃先天一元之态,则人身为后天之生,实乃静之生发,动也。“二”分而生阴阳,故破“一”圆满之态;“三生万物”,“三”者,破“二”之“阴阳”和谐对称之状态;依此而类推,后天(或曰后一层)乃先天(或曰前一层)之动,先天为后天之静也。

      《道德经·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又言“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均教人知其核心之道,方能以其指导今日之行。故,实乃同一义。

        而笔者认为这也正是传承文化的关键:文化传承的核心是思想的传承,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发扬。故,知晓道纪,明其核心,才能做好文化传承这一工作,才能“御今之有”、“执天之行”。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不少研究者将其解读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等类似的意思。对于“像水一样”的解读,笔者并没有什么意见。但从道家思想看来,道者无仁无不仁,何以独此“善”义为善良?

      《道德经》现有版本中,全文“善”字出现非常多次,大多在用于形容人世之事时出现。但是,“善”字在“上善若水”所在的第八章中,紧接着出现的几个“善”字,很明显就不是“善良”的含义。

        那么其他的“善”是什么意思呢?乃表“应当善于”。让我们试着将此意放入,解为“上”应该要善于像水一样(行动)。那何又为“上”?下面几句其实就是答案,“上”其实就是“人上之道”,“地”、“渊”、“仁”、“信”、“治”、“能”、“时”皆其一也。所以笔者认为,“上善若水”或许是指,为人之上,应当要善于像水一样行动(做人做事)。将其句解释为“最高的善良”,虽然也包含其意,但是有违背老子之意,道之根本的嫌疑。特别是现今之好事者,往往管中窥豹,取四字而言整体,如此传于世间,易有误导大众之嫌。老子意在言“道”、言理,以明世人,而非言吉凶善恶。正如《阴符经》所言:“天之无恩而大恩生”,也正如《道德经》中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故,天道之流转也是如此,欲寻其源头,仿水、仿天,行其道矣。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注:三生万物,物者,时空之交,三为时间,亦为空间,实为《阴符经》所言天、地、人也。天地人三才,既为空间之三元,亦为前中后之三元,故曰一气而化三清也。

        这一来对比解读,是不是又展现了《道德经》的另一面呢?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个字都可能有不少种类的解释,更何况是一篇语言简练的经典。当然,并不是说包括笔者在内的注解以及考证都是完全正确的,今日书而探之,更是希望读者们自己能逐步拨开云雾见月明。


¹⁴张果:即张果老,八仙之一,号广宗道人、通玄先生。

¹⁵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¹⁶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号狷庵。祖籍湖南常德。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清末举人,任吏部文选司主事。

¹⁷王明:(1911~1992)字则诚,别号九思,著名中国哲学史专家,道教研究专家。生前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¹⁸王宗昱:1954年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宗教史。

¹⁹引自李学勤著《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P15

相关文章

  • 第二章·阴符现世·第二节·名家旧评

    《阴符经》旧题黄帝撰,所以被称为《轩辕黄帝阴符经》。相传而未完全证实的注解之人有:广成子、伊尹、太公(姜子牙...

  • 目录

    自序(绪论) 第一卷·阴符篇 第一章·阴符传说 第一节·戏说鬼谷 第二节·纵横之术 第二章·阴符现世 第一节·初探...

  • 2018-07-23

    阴符经 ---道教经典 《阴符经》全文: 阴符经 (旧题黄帝撰)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 目录(暂定)

    前言 第一卷·阴符真义 第一章·字图之义 第一节·名字之义 第二节·图案之义 第二章·结构之义 第一节·双结构之义...

  • #书法#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旧题黄帝撰,实是后人伪托。全书共分三篇,上篇:论天道与人事的关系,系道教修养之术;中...

  • 阴符经

    《阴符经》全文: 阴符经 (旧题黄帝撰)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 《玄门散识》文献卷☯《阴符经》简介

    ☯《阴符经》主旨 《阴符经》的全称是《黄帝阴符经》,“阴”就是“暗”的意思,“符”就是“合”的意思,“阴符”就是天...

  • 突破自我 奔涌而出

    上午第二节语文组业务活动,活动内容是上周的汇报课展示评课活动,做汇报课的6位是前段时间出去学习全国名家论坛双...

  • 第二章 ·阴符现世·第一节·初探其源

    轩辕黄帝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 正阴符与旁阴符

    易占堂 正阴符旁阴符的制化方法 阴府亦称阴符煞,民间俗称阴虎,是时间化气之五行和方位化气之五行相克。 时间上考察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阴符现世·第二节·名家旧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rw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