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老师的书从底层逻辑上,充分阐述了婴幼儿教育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认知学原理。给我们这些育儿实践者更加坚定了信心。以这个原理来行事,就不会拘泥于书本或早教老师的教的具体方法了 ,知道这个原理就能围绕这个原理发散的思维。也解决了一直困扰的最大难题——老师教一个方法就会用一个方法,不教了,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个多数家长最容易进的教条主义误区。
我家二宝现在已经十一个月了,明显比同月龄的孩子要机灵,大运动机能和语言技能都比其他孩子要多一些,儿童发育测试五项指标都为优秀,这使我很是欣慰。想起早期看的具体方法类书籍又加孙瑞雪老师的理论,觉察到实践的重要性,更感受到孩子教育的可塑性。
今天就从孙瑞雪老师所讲的“思想流动性”这一个点来分享和分析这几个月的实践经验,孙瑞雪老师说幼儿的精神世界是儿童自己创造的,看护人只要不让他的思维收到限制,孩子自己就会创造出巨大的力量。这话听起来有些抽象,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说:0-1岁的儿童,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母亲拒绝儿童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儿童具有基本信任感后,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形成不信任感后就会被绝望和挫折压抑,形成惧怕。
具体到育儿实践中的婴幼儿阶段,如果父母经常压制孩子的动作,比如“这个太脏了,不能玩;那个太凉了不能摸;吃饭不能自己拿勺子会弄一身,爸爸妈妈来喂你.,玩具太脏了不能放嘴里”等等,这种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的动作,都是对孩子思想的压制或者叫限制,限制多了,孩子这不能做、那不能做,长期受压制习惯后,就什么也不做了,用孙瑞雪老师的语言就是思想不流动了。你想这样的孩子的在智商、性格、创造力、探索力等方面还会有发展吗!这一时期也正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期,长期受到这样的思想压制的孩子,会往内向型、封闭型性格发展;反之,思想流动了,行为得到释放了,他的性格就会趋向外向型、开朗型。对比一下,我们家老大和老二的不同的教养方式,我深知此原理的重要性,和科学育儿的重要性。
网友评论